王懷棟
摘 要:當前我國正屬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在變革的過程中人的價值取向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影響更為嚴重,這是因為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初期階段,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取向,很多青少年的行為取向都低于理性的認識水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行不一、言行脫節。改變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則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之間共同努力,在給予高度關注的同時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需要的基本力量。
關鍵詞:青少年;價值取向;影響因素;策略
對于青少年來說,正確的價值取向能夠促使其健康地發展,對于學習和生活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青少年所接觸的物質和信息資源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單一化的價值觀已經逐漸趨向于多元化,青少年的思想價值取向也被導向于多元化,盡管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主流表現較為積極,卻充滿了復雜性和消極性。
一、影響青少年價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社會價值導向、家庭氛圍導向、教師行為導向共同影響著青少年價值取向。首先,社會總體的氛圍影響著青少年的美德和信仰,社會環境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態度。其次,家庭氛圍對于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來說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家庭氛圍下青少年的情感發展和價值觀也不同,良好的氛圍能夠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的價值取向。最后,教師也是影響其價值取向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態度、教學方式、行為舉止都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影響,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要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幫助當代青少年建立積極健康正確價值觀念有效策略
分析
1.利用社會主流媒體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全面來臨,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中,社會大眾媒體應充分發揮其優勢和特點,并加強規劃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積極的導向作用,努力運用各種有效策略降低大眾媒體的負面效應,多宣傳社會主流文化及社會正能量,從而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積極正確的影響,保證當代青少年在主流媒體的影響下形成積極、健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并應在對當代青少年心理特點充分熟悉和理解的前提下,利用大眾媒體向青少年推廣社會主流觀念和極具時代特征的文化作品。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具備積極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保證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須重視對青少年展開價值觀念引導和教育工作。可通過組織青少年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展開有效的價值觀念教育,幫助當代青少年樹立起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效提高青少年自身綜合素養,從而幫助當代青少年逐漸形成積極正確價值觀念,促進其健康穩步發展。
2.關注家庭積極引導作用,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正確價值
觀念
家庭是學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孩子生活學習活動時間最長的主要場所,所以家庭對孩子價值觀形成的影響也是極其重要、不可忽視的。家庭對孩子價值觀教育應與學校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二者形成合力,從而使青少年能夠在校內和校外都受到良好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首先,要求學生家長及時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的同時,也要具備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素養,為孩子做好學習的榜樣,使孩子在家長的良好影響下逐漸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家庭作為孩子人生中的首個課堂,家長就是孩子的首位教師,并且由于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最了解
的,所以相比學校教師,其對學生展開價值觀教育更具優勢。同時作為校方,也應與家長形成良好溝通和互動,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家長也應積極配合,構建起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從而促進學生樹立起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主義新時期下的四有青年。
3.學校應對青少年積極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養成起到主導作用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應主動承擔起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重任。首先要求各學科教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并在日常教學和行為方面為學生做出榜樣作用。為此,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念引導和感染學生,作為教師應做到愛崗敬業、具備優良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扎實的知識基礎,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同時也應特別重視在各學科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正確思想道德觀念的養成。并且,學校應重視校風校紀的建設,為學生學習生活打造良好環境。學校也應多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條件和機會,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好地體驗和感受,這相比單純的口頭教育更加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正確價值觀的理解和關注,從而促進學生自身積極正確價值觀念的養成。
參考文獻:
[1]王春燕.中國當代流行歌曲與集體心理認同及對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研究[J].樂府新聲,2014,32(4):182-185.
[2]陸文.當代青少年生命價值觀的問題分析與教育引導研究[J].求知導刊,2016(9):6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影響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B3209)研究成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