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賢
摘 要:隨著當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改革,初中教學模式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歷史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學科,不斷改進、創新初中歷史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措施。闡述了當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新課標的改革基礎上,提出改革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教學評價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為我國教育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初中的課程教學也進行了新一輪的創新。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理念,正逐漸被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思想所替代。歷史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科目,需要建立在新型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基礎上。在新課程理念下,需要根據當前初中的歷史教學現狀,以及學生實際學習需求而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更全面發揮教學的真正作用,更適應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在新理念思想下的歷史教學評價,也需要結合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進行評價,遵循全面、客觀的評價原則,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能力為目標,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而服務。
一、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問題
1.教學課堂氛圍較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歷史是專門記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專業學科,由于涉及的歷史內容與歷史脈絡比較龐大,因此學習難度相對比較高。然而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講課更多是以“背誦”為教學目標,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枯燥。加之歷史記憶點繁多、雜亂,生硬的背誦方式更容易讓學生記憶混亂,常常在學習下一章內容時忘了上一章的知識。繁多的歷史知識內容,以及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會逐漸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而課堂上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抗拒心理,導致歷史教學成效得不到體現。
2.教學理念稍顯滯后,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歷史作為初中的重點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更多考驗的是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歷史價值觀。而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領悟基礎上。然而,縱觀當下初中的歷史教學理念,仍有部分教師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不斷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知識,喪失主體地位。由于理解不透徹,學生的整體學習概念模糊,容易遺忘或遺漏,學習效果不佳。另外,盡管歷史是初中的重要科目,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心態也不被重視。在不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盲目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歷史整體教學水平將停滯不前。
二、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的創新改革
1.樹立正確的歷史教育價值理念,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學評價,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為了構建良好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提高初中歷史整體教學水平,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正確的歷史教育價值理念,積極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是通過學生單純幾次書面考試成績來檢驗教學質量,或者看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是否生動來評判。新課改形勢下,歷史教育者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為基礎,逐步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
2.重視課堂互動即時性評價,營造良好的歷史課堂氛圍
課標指出,歷史教學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評價。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過程及主要形式,課堂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歷史教育者需要重視課堂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進行即時性的評價,營造一個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于學生出彩的回答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歷史學習能力稍微弱的學生,以及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應時常加以輔導,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心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3.采用多元化的成績評價方式,全面提升歷史教學成效
當前歷史教學評價改革的重點為提倡多元化的評價,要求教師需要根據每位學生的成長,提供豐富多彩的評價材料。在對學生整體的歷史成績進行評價時,教師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卷面分數,而應結合學生的歷史實踐能力、歷史課外活動的參與度共同評價。例如,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學習成績、課堂回答內容、作業完成的情況等,都可作為學習評價內容,納入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中。另外,還可將學生自評與互評,與教師的評價統一結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采用這種多元化的成績評價方式,能幫助老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參考文獻:
江海云.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1):30-3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