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鄧永怡
【研究背景】
“演讀在小學語文高年段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這一課題中,“演讀”是指在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即面部表情、動作、語音語調)等來配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進行的一種朗讀方法。該朗讀方法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朗讀技巧,獲得一定的言語能力,其目的是幫助學生以演促讀、以演促悟。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六年級上第三組中第一篇課文,學生已經學過第一課時,掌握了用簡單的人物關系圖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片段演讀、情境演讀等形式,能體會環境及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并初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然而,如何走進《窮人》,讀出沙俄時代窮人“雖然生活貧窮,但是精神不窮”的美好心靈,還需關注到人物心理活動及對話描寫。如何引導學生關注桑娜的心理活動,走進桑娜與漁夫之間的對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繼續了解課文內容,感受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演讀文中人物心理活動及對話描寫部分,并從中體會他們的美好心靈。
3.拓展閱讀,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心理活動的仿寫。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從桑娜的心理活動及其對話中感受他們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
2.難點:窮人雖然物質上貧窮,但他們的精神卻富有,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突破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下文
1.創設情境,回顧課文。
(伴隨悲慘音樂)師感情旁白。(板書:環境描寫\生活窮困)
2.再創情境,引起下文。
讀出桑娜的善良:“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p>
【設計意圖:回顧前文內容以及環境描寫這一表達方法。創設情境,指引學生朗讀桑娜的心理描寫片段,激起對課文的閱讀期待,并直接切入本課學習重點?!?/p>
過渡:那為什么桑娜會有這樣矛盾(板書:矛盾)的心情呢?她又為什么會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呢?此時的她,內心究竟在掙扎些什么呢?
二、揣摩內心,感悟品質
1.默讀第9~11自然段,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
2.生匯報,全班訂正。引導學生關注標點符號的運用。任務:再次默讀第9自然段,揣摩人物內心,并作旁批。
3.生匯報交流。桑娜此刻充滿了:害怕\擔憂\緊張\矛盾\自責\后悔\堅定……這樣復雜的心情,作者用了“忐忑不安”來形容。
4.揣摩人物內心,自由練讀第9自然段。
5.學生匯報朗讀,互評,捕捉好的地方說原因;不足的老師范讀,再選優生演讀。
6.配樂師生合作演讀第9自然段。
7.升華人物品質。是?。≌且驗樗屏嫉谋灸茯屖顾患偎妓鞯匕压聝罕Щ丶?,更使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設計意圖:長文短教,抓重點,品讀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讓學生默讀、自由讀、演讀等方式,借助態勢(體態)語言進行有感情的表演性朗讀活動,體會人物矛盾復雜的內心活動,深入感受人物的形象及美好的心靈;也為下一環節拓展閱讀做好表達方法上的鋪墊。】
三、演讀“對話”,體會品質
過渡:桑娜的善良驅使她果斷地抱回鄰居家的兩個孩子。但她又擔心漁夫會責怪自己。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1.任務:默讀第12~27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漁夫是一個怎樣的人?把能體現漁夫品質的詞、句畫出來。
2.生匯報“句子+品質”。(善良、有同情心、有責任感……)提示學生:抓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品質。
3.同桌分角色練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演讀要求:同桌分角色演讀對話,再次感受漁夫與桑娜的形象。注意要讀出桑娜、漁夫的情感變化、必要時可借助肢體動作。最后,男女生合作匯報演讀。
【設計意圖:通過“個人默讀—同學練讀—匯報演讀”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角色對話,感受窮人身上的勤勞、淳樸與善良;再用同桌匯報演讀形式,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進一步感受人物品質?!?/p>
四、心理補白,合作演讀
過渡: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和語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美好的心靈,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根據主人公的品質特點,對第20自然段進行心理補白,然后分男女生匯報合作演讀。
補白寫作:兩個人沉默了一陣。丈夫看著屋外( ),心想:( )猶自沉浸在剛才與風浪搏斗的驚險中;妻子看著剛從生死線上回來的丈夫,心想:( )。
【設計意圖:通過心理補白,遷移運用心理、環境描寫的表達方法,最后以演讀方式,讓學生眼前有景物,心中有情感,深化對人物美好心靈的感悟?!?/p>
五、總結全文,升華中心
課文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作者運用了各種環境描寫讓我們處處感受到漁夫一家的窮困。但作者又從心理、語言描寫中,讓讀者感受到他們精神上的富有。同學們,精神上的富有要比物質上的富有更加珍貴,也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六、作業布置
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的兩個孤兒,生活更艱難,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滿了憂慮;請結合課文內容,打開想象的翅膀,續寫《窮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練習心理描寫的方法。為寫作打下基礎?!?/p>
注:該文為海珠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師專項課題“演讀在小學語文高年段中的運用研究”(2017C019)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