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社會發展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人,而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學生發展的整體性必然要求課堂教學體現綜合性,所以,小學教學應該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性,從他們的社會生活和學校、家庭生活的實踐出發,逐步使他們與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所學的知識、技能處在一個整體內,并在整體內進行探討、研究、分析、掌握和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課程的有效整合是時代的要求,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那么小學數學課程和語文課程如何行之有效地整合,筆者就從《飛奪瀘定橋》課例談起。
《飛奪瀘定橋》記述了北上抗日的紅軍奪取瀘定橋的戰斗經過,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在設計教學案例時我把數學課程進行了取舍,有效地結合起來。
一、通過計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成功的源泉,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時我故作懸念,精心設計了一個包袱拋給學生,我明知故問,“同學們,這節課是什么課?”孩子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用疑惑的眼光看著我,然后異口同聲地回答:“語文課!”我繼續設疑,“不對,今天我們上數學課,學的內容是《飛奪瀘定橋》。”孩子們面面相覷,互相交換著疑惑的眼神,教室里安靜得出奇。“今天,讓我們用學過的數學知識算出這篇課文深刻的內涵,好不好?”“好!”在沉靜了片刻之后,教室里爆發山洪暴發似的呼喊聲。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拿出筆和稿紙,準備“計算”《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我巧妙設懸念,使學生產生心理追蹤,誘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去猜測、去期待,以致欲罷不能,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樣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要。
二、通過計算,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理解紅軍是怎樣搶時間、攻天險,奪下瀘定橋的。難點是激發學生對紅軍的崇敬之情。因此,上課時我是這樣讓學生計算的:(1)計算敵我力量的懸殊。紅軍僅僅一個團擔任奪取天險瀘定橋任務,而國民黨兩個團駐防瀘定橋,算算敵我力量的對比。學生們很快就算出敵我力量的對比是2∶1,我再讓學生計算,如果把敵人增援兩個旅算在一起的話,敵我力量對比是8∶1,通過計算,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敵我雙方的力量存在極大的懸殊。(2)計算時間、路程和速度。28日上午紅四團接到任務,距離29日有多長時間?學生們計算是20多個小時。而距瀘定橋的距離是120公里,到晚上7點,還剩55公里,估算一下紅軍的行軍速度是多少?學生計算反饋是大約6公里。而這六公里路紅軍冒著瓢潑大雨,忍饑挨餓,還要狙擊敵人。這說明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時間短、路程長,行軍速度快。(3)計算瀘定橋的艱險。瀘定橋距水面10多米,僅13根鐵鏈組成,下面9根,兩邊各2根。通過這組數據說明什么?同學們得出瀘定橋很艱險。(4)計算奪橋的時間。紅四團奪橋時和守橋的兩個團的敵人激戰了2個多小時,就取得了勝利,這說明了什么?奪橋的時間短。這樣通過數學計算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計算到敵我力量懸殊,瀘定橋非常艱險,紅四團行軍速度快,奪橋的時間非常的短,從而揭示了課題中的“飛”“奪”兩字。
三、通過計算,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
通過計算敵我力量的懸殊,學生們體會到了紅四團的戰士奪橋的任務是多么艱巨,通過計算行軍的時間、路程和速度,體會到紅四團的戰士有著頑強的意志克服各種困難,進一步體會到戰士們奪橋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通過計算橋之險,從而可以更深入一層體會到戰士們奪橋的任務非常艱巨,通過計算奪橋的時間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總之,這節語文課,借助數學課程的“解數學應用題”,學生通過“計算”,便“計算”出文內之意和文外之韻,這樣用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使學生感悟發現于互動活動中,既高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敏于發現的能力。因此,課程整合是靈活、發展、創新的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了學生身心潛力,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思想。所以賦予教師的任務是:教師既是教材的開發者、建設者,還是靈活運用教材的研究者、實施者。面對這樣的使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迫在眉睫。
注:本文系白銀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五年級數學學科整合研究》課題號:BY[2017]G041研究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