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仙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科界限逐漸淡化了。傳統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缺乏整合和選擇性的弊端越來越成了制約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瓶頸。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币虼耍险n程資源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把過去整齊劃一的單科課堂教學結構轉化為開放的、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結構。那么小學高年級數學如何有效地整合教材內容,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研讀課標、教材,是課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課標詳細地闡述了課程理念,以及各個學段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具有指導作用。而教材是整個知識體系的載體。因此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基礎。(1)研讀課標,熟悉課程理念,明確課程目標。作為一線實驗教師,首先要整體把握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要求,才能統攬全局,高屋建瓴。而課程要求受制于課程標準。所以課標的研讀是首要的,其次要明確每冊教材以及各個學段的目標,熟悉整體框架和知識體系。只有教師完全掌握了這些,才能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并根據教學實際合理地組織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地指導學生采取合理的學習方式。(2)研讀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首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取舍合理,結合有效。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利用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相互發展的特點,有效地整合課程,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善于駕馭教學情境,善于及時發現和利用教學過程中的創造因素,捕捉創造契機。
二、找準契合點,是有效整合教材的關鍵
結合點是橋梁和紐帶,是有效整合教材的關鍵,在不影響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將同學科或不同學科相關的內容或教材整合在一起,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依托“三維”目標有效整合。在教學活動中,要想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關鍵在于如何整合這三個維度,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況。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輕松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在教學《方向與路線》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確認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初步建立用數學思維的方式確認方位關系。而六年級語文《院子里的悄悄話》以科學童話的方式表述了一棵大樹和一棵小樹互問年齡的對話。樹的年輪不僅表示它們年齡的大小,而且年輪的疏密還能反映當地的方向和氣候變化的情況。雖然這兩節課課程性質不一樣,但在教育、教學內容上都有相同點,讓學生辨別方向,這就是契合點,緊緊抓住相互關聯的知識體系,把兩節課整合在一起進行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教學內容會更豐富,教學效果會更好。(2)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學科信息化教學,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等情感體驗,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1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時,利用多媒體演示:先出現一條線段,并閃爍兩次,線段下面出現“1厘米”幾個字。然后由四個同樣是1厘米的線段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下面顯示一句話“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個正方形的內部閃爍兩次,并涂滿顏色。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這句話的后面顯示“它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感受到“1厘米”是長度單位,是一條線。而“1平方厘米”是一個面,是面積單位。這樣的對比演示,使學生把舊知識“長度”和新知識“面積”既區分開來又建立相互間的聯系,使之系統化。
三、資源綜合運用,是有效整合教材的重要途徑
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數學課堂的根本保障,因此,挖掘和開發各個領域的數學教學資源,是對教師提出的新的挑戰。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在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使數學教學具有生活的氣息。如在學習長方體中,有這樣一個生活問題:將一張長24厘米、寬16厘米的長方形鐵皮,四個角各剪去一個相同的正方形,做一個無蓋的長方體容器。學生通過合作討論,親手剪一剪、算一算,這樣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如果我們能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并把生活與經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開發,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綜合數學能力,落實了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總之,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循序漸進,逐漸完善。
注:本文系白銀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五年級數學學科整合研究》課題號:BY[2017]G041研究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