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芳
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主陣地,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個有效手段。在低年級,由于學生年齡小,閱讀能力低,老師怕孩子聽不懂或理解不了問題,往往設計許多瑣碎的小問題,一節課重復在繁瑣的你問我答中,學生缺乏思考的空間,也疲于回答。一節課下來孩子都沒有抓住關鍵內容,不光浪費時間,而且老師上得累,學生也學得累。在低年級如何更好地展開閱讀教學,我覺得抓住主問題設計進行課堂教學不失為一個良策。
語言是文章的外殼,風格鮮明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表達。為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一些閱讀主問題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抓住文章語言,分析特征,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春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描寫春天來了,春筍破土而出,向上生長的旺盛活力,熱情贊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是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閱讀的美文。全課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春筍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同時感受春天之美。在教學第二課時我復習導入后以一個主問題“春天來了,春筍是怎樣生長的?”來統領全文展開教學,學生通過朗讀思考,學生間相互合作找到了答案,春筍的生長過程是首先被春雷喚醒,接著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冒出來,最后在陽光雨露的關懷下茁壯成長。孩子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熟讀課文,積極思考,在熟知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概括課文。雖然剛開始學生受年齡和能力的限制概括得不全,但在老師和同學的齊心協力下解決了問題。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能力只會越來越強。接著,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進一步帶領孩子深入文本。在分析課文的第一段中我抓住文本特點讓學生用筆圈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動詞,抓住動詞喚醒、沖破、掀翻、冒出來,來引導學生感悟春筍旺盛的生命力。在分析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比喻句“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引導學生感受春筍的可愛與活力。同時抓住句子“它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引導孩子反復誦讀。這兩句話節奏感強,讓學生在誦讀時進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一棵生機勃勃的春筍,在一次次的誦讀中感悟春筍的勃勃生機和奮發向上。這樣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孩子們既鍛煉了朗讀能力,又鍛煉了概括能力、說話能力等。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春天之美,又在分析課文中體會到了春筍頑強向上的生命力。
《秋姑娘的信》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7課,講述了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寫信,囑咐它們做好過冬的準備。展現了一幅秋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大自然秋景圖。品讀著簡潔優美富有童心童趣的文字,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好和諧之中。文章結構清晰,共七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和結尾互相呼應,結尾處一問一答,特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富有情趣。二~五自然段結構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每個句子都不長,對于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孩子來講,更適合進行朗讀學習甚至遷移訓練。課文分兩課時進行。在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時,我以一個便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性問題“秋姑娘分別給誰寫了信?叮囑它們要干什么?”來展開教學,這一個“問題”就串起了《秋姑娘的信》的整個閱讀品析過程,串起了對課文中人物、情節、結構、語言等內容的探究欣賞。學完四封信后,讓學生觀察四小節內容,比較文字結構上的相似,便于更好地背誦課文。同時讓學生看著圖,用上“一封寫給( )”的句式,讓學生把課文與插圖結合起來練習背誦,從背一句到背幾句,目的是讓學生主動積累語言,在背誦中積累。接著以一個問題“假如你是秋姑娘,你還會給誰寫信?信上會寫些什么?”拓展課文,讓學生仿說課文,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加以靈活應用。學生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討論,把秋姑娘對小動物和小樹的關心轉化為自己對動物、植物的關心,真正化身為小主人,學會人與自然間動植物的互相關心,和諧共處。通過這一練習,孩子們在想象、拓展、表達的過程中,將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拓展說話中強化積累語言,使他們明白處處即語文,增強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這樣看似兩個簡單的主問題,不僅串起了課文,而且把課文拓展到了課外,把課內外聯系在了一起。
所以,課堂中的提問不在于多而在精,所提的問題既要有邏輯性又要有益智性。要先提一個能“概括全文”的主問題,再緊扣這個“主問題”提幾個相關的“子問題”,讓這些問題形成具有邏輯關系的問題系列,逐步層層推進教學,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整體性閱讀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閱讀,在這種“主問題”熏陶下的孩子思維才會更開闊,更有創造性。而語文閱讀才會迎來自己真正的“春天”,才會迎來孩子們的百花齊放。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