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麗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從全球角度來看,從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人均GDP較大幅度增長,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全球資源也面臨枯竭的局面,這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的專家說過,經濟增長本身就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其實不然,早在1987年,WCED(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就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倡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可以兼顧環境問題。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因此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現代金融相結合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流思想,“綠色金融”也就應運而生。
而對于我國來講,發展綠色金融也成為必要的戰略取向。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綠色金融的蓬勃發展可以支撐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綠色金融的提出和實踐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對傳統金融的補充和擴展,更是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
綠色金融是金融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被稱為可持續性金融,是從環保角度去調整和規范金融領域的資金融通問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金融的統一。關于綠色金融,國內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一部分觀點認為在貸款政策、方式、渠道、種類上扶持綠色產業,具體從信貸投放量、利率水平等方面給予傾斜和優先政策;另一部分觀點認為,金融企業以“環境保護”為基本戰略,通過業務的運作來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資源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
基于此,本文認為綠色金融是指以促進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而進行的信貸、證券、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服務,一方面將資金引導到節能低碳等綠色產業,改變社會投資取向,促進綠色生態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轉變自身的運營特性,重新審視金融,將生態觀念注入到金融理念中,形成可以持續發展的金融系統。
由于國情以及自身經濟發展情況,我國在綠色金融的發展模式上,不同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在充分市場化的條件下,更加重視依靠市場經濟的力量發展綠色金融,最常見的是依靠一些機構投資者,像是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對一些沒有秉持“綠色”理念的公司不予投資,以期可以對企業施加影響。而一些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是通過政府機構的管理和金融行業的監管,半強制化的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
從長遠角度來看,很難去評價這兩種模式的優缺點,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最理想的發展模式是這兩種的融合。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僅僅是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是很困難的,并且也會伴隨著時滯性,因此政府機構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國這種行政性監管與干預也是有缺陷的,不利于激發市場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首先,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國綠色金融法規體系初步形成。從20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在改革開發初期,我國就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文件,規定了“利用經濟杠桿”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我國相關部門從單純地運用行政手段轉變為運用經濟、金融等手段解決問題。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第一次較為詳細地提出建設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戰略及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等產品的規模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6年,我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基本確立,體系初步形成。在我國全面貫徹綠色理念的背景下,2017年相關部門頒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詳細地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方案,包括推進綠色信貸的發展、環境信息的披露、發展綠色基金和保險、鼓勵地方綠色金融、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與此同時,國務院批復同意5個省份開展綠色金融改革新試點。
其次,在相關法律政策的支持以及各類金融機構充分參與的情況下,我國綠色金融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一季度,銀行業的綠色信貸余額為75000億元;綠色債券也逐漸起步,從2015年的毫無發展,到2016年綠色債券金額2400億元,占全球綠色債券的近40%,2017年繼續保持其發展規模和速度,在全球的占比依舊超過20%。除此之外,綠色基金、綠色銀行、綠色信托、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也都逐漸興起,與國際接軌。
綠色金融是未來金融發展的新方向,也是經濟領域的一場創新性的改革。我國雖然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開始提出這一理念,但真正發展綠色金融也是近幾年,因此仍處于發展探索的階段,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斷的完善。
第一,金融機構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綠色金融的發展不是一個短期且容易達成的目標,需要金融機構的全做出戰略準備以及詳細的發展規劃。顯然,我國的金融機構沒有開始長期的戰略部署;其次,金融機構所對應的專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明顯滯后,這導致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活動時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
第二,綠色金融制度設計依然存在缺陷,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首先是尚未存在一套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前文也提到,目前我國只是頒發了一些意見或是方案,并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其次,綠色金融的具體措施明顯缺乏可實踐性和針對性,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比如產品的低碳化處理勢必會增加該企業的成本,但相應的補貼政策、稅收優惠等政策并沒有應運而生,這也制約著相關企業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
第三,綠色金融產品類別匱乏,缺乏創新性。我國開展綠色金融以來,雖然也推出了一些創新性產品,但還是以綠色信貸為主,對于綠色銀行、綠色保險、綠色PE、綠色VC、綠色ETF等產品尚未涉足,與國外較為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類別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并且綠色信貸投放的領域也較為單一,主要投放于中下游環節或是一些低附加值產品,因此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有待完善。
第四,信貸雙方的信息獲取機制還存在問題。我們知道,開展信貸業務的前提是需要雙方構建良好的溝通機制,這樣可以加大信貸的效率,降低風險。然后綠色金融企業由于處于發展初期,我國征信系統中所能夠提供的環保信息很少,因此很難獲得真實信息,這就增加了綠色金融的風險性,降低機構的參與度與積極性。
針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為我國今后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了幾條政策建議。
第一,制定綠色金融的長期發展戰略,推動配套的中介服務發展。為了確保綠色金融所處環境的可持續性,相關部門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和國外先進的發展經驗來制定與綠色金融高度融合的長期發展戰略,而不是局限于短期產品。除此之外,相應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可以為其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更廣闊的市場,因此可以大大扶持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參與度,鼓勵信用評級機構、資產評估機構、會計事務所等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領域。
第二,完善綠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首先,要制定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法律體系,將零散的規章、意見整合起來,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專業的法律支持,包括基本法律制度、具體實施制度以及監管制度。綠色金融法律體系的建立使得整個行業變得有法可依,為參與其中的企業提供相應的法律保護,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其次,完善的法律體系的建立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激發市場的活躍度,拓寬資金來源,將更多地社會閑散資金引向該產業,形成正向的激勵機制,像是稅收優惠、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優惠政策。
第三,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類別,拓寬綠色金融市場范圍。在當前推出的綠色金融產品基礎上,增加產品種類,將綠色金融的理念同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工具結合起來,尤其是加大對綠色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在衍生工具的研究與開發上投入精力,培育我國的綠色金融市場。
第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平臺,極大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將相關企業的信息進行整合和登錄,使得金融機構可以在平臺上匹配企業信息,了解企業實際環保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