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利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為了評價國家前景和效率,最重要的不僅僅只考慮GDP的數量,而且應該考慮它的結構,也就是依靠什么樣的活動收到的GDP。這里面有如下幾個問題:一是是否相當大部分的GDP在金融、財政、保險、法律、審計、會計、中介、房地產、貿易和其他服務部門實現?二是什么時候大部分GDP在工業部門實現?三是什么時候GDP取決于原料(半成品)的出口和這些產品的世界價格?這幾個問題實質上是三個產業比例問題。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畸形的產業結構。轉軌后,其國內經濟實力持續大幅滑坡,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的產業結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不過由于反危機與產業結構調整既存在著一致性又有矛盾,于是就使俄羅斯產業結構在某些方面更加惡化,而某些方面得到優化,產業結構開始呈現雙元特征:一方面, 產業級次依然處于資本密集型階段,工業化時期形成的基礎工業仍然是主導產業;另一方面, 第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普京上任伊始的《千年之交的俄羅斯》到其總統任期結束前所提出的《關于俄羅斯到2020年的發展戰略》, 都反映出俄聯邦政府對于產業結構失衡這一根本問題的高度重視。
但結構調整是一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俄羅斯各產業內部的結構愈發不合理,甚至呈現倒退的態勢,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地區的平衡發展尚需時日。俄羅斯原本比重就很小的輕工業進一步下降,產業結構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制造業發展嚴重滯后,俄羅斯輕工業、食品工業的比重則呈明顯下降趨勢,居民消費品生產行業不發育,導致居民消費品供應長期短缺。
目前,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中,原料占89%,其中能源占64%,而機械產品不足5%。經濟原料化和能源化趨勢不斷加強。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建立在資源原料大量出口基礎上。俄羅斯仍未重歸世界經濟強國之列。GDP雖然增長了,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財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增加了,但產業結構卻仍然畸形化;國際貿易發展了,但國內對眾多產品的需求卻仍然嚴重依賴進口。看似經濟增長非常快,但卻是一種沒有質量的增長。
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兩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在出口結構方面俄羅斯同發達國家有著實質性的區別。俄羅斯的出口以原料(石油和石油產品、天然氣、礦石、原木、煤炭)、黑色金屬與有色金屬、寶石、化肥為主。能源和原材料及其制成品的比重過高,這使得俄羅斯在世界貿易的結構層次中處于最低級的層次。歐洲的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出口產品——汽車與飛機、汽車和設備、計算機和其它電子產品、家電、服裝。
在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貿易中,作為主導產業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是俄羅斯在出口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能源和原材料產品的出口,幫助俄羅斯換取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并且促進了經濟增長。俄羅斯科學院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曾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使俄羅斯擺脫了困境,當今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幾乎完全取決于燃料商品和原料的出口動態。”目前,全球能源、礦業、農業產品占世界出口貿易的比重已經大大減少(從2/3降至1/4以下),俄羅斯的貿易結構卻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
當然,從理論上講,俄羅斯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其進出口貿易結構與古典自由貿易理論所倡導的結構模式完全相符,即資源稟賦的差異決定各國的比較優勢,一國應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但是該理論卻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潛在的比較優勢并不等同于一個國家實際的競爭優勢。[1]原材料資源及能源豐裕只能說明俄羅斯在原材料和能源方面具有潛在優勢,但并不一定占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所以,俄羅斯若與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品進行競爭,必須進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改造和升級。
經濟轉軌以后,俄羅斯政府反危機任務沉重。幸運的是,普京執政后,自1999年以后國際能源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大量的石油美元與石油歐元流入俄羅斯。一直受制于人靠借新債補舊債的俄羅斯不斷增加這些產品的出口。私有企業主為了增加利潤,國家政府為了保證財政收入、實現經濟增長,都對這些能源部門增加了投入,以維持出口資源的基本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俄政府著重發展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工業,力圖把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燃料動力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龍頭,以此帶動整個經濟走向穩定。在這種政策下,固定資產投資向自然資源加工業與采礦業傾斜。
但是如果這些產業部門擠占大量經濟資源,必然會抑制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其中包括高科技(武器和軍事技術除外)、教育、科學等產業,這不僅將不利于其產業結構的加速轉變,也將影響俄羅斯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
許多人對其發展前景并不看好,對俄羅斯發展前景的質疑更多來自基礎經濟層面,其中經濟原料化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另一方面俄羅斯的經濟表現與我們期待的結果有一定差距,與其在原料、能源方面的巨大潛力很不相稱。自然資源開發為什么沒有很好地帶動俄羅斯經濟增長?今后應該怎么做?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問題是研究俄羅斯問題的專家們所重點關注領域,長期以來,自然資源儲量豐富,資源稟賦優勢為俄羅斯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低度化、低層次化,決定了俄羅斯主要以垂直型方式參與國際分工,這使俄羅斯主要是在世界的初級制成品市場上,與許多不太發達的國家一起在世界市場的邊緣地帶分享有限的好處和利益,扮演著“世界原料供應基地”的角色。
總而言之,俄羅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僅取決于其歷史形成的地緣政治意義,還取決于它的經濟地位。俄羅斯仍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具有豐富能源、礦產、高素質人口和其它資源的大國,具有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地緣戰略和經濟利益。盡管近年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震蕩,但俄羅斯仍將在新的戰略平衡當中扮演一個營造世界新秩序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俄羅斯在世界舞臺上將長期占據特殊地位。
從貿易結構、產業結構與投資結構看,俄羅斯是一個資源依賴型國家。要想破解自然資源對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多角度約束,對內必須從制度安排、經濟轉型、技術創新和利益分配入手,切斷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對外要通過在區域經濟戰略合作和產業戰略聯盟等活動中采取博弈行為,變“資源的詛咒”為“資源話語權”,在區域競爭與合作中巧妙地運用自然資源這一杠桿來獲得所需的資本、技術等要素,謀求“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平等對話,要真正用好用足手里的“王牌”,推動本國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