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瑤
(河套學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為了深入實施“十三五”規劃,巴彥淖爾市確立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新的奮斗目標“綠色崛起、賽過江南”。如何實現“綠色崛起、賽過江南”?首先需要我們對標江南,找準差距,認真學習借鑒好思路好經驗好做法;其次進一步調整巴彥淖爾發展戰略和發展思維,完善舉措,推進落實,打造“水、綠、文化”有機融合的新型生態城市,最終推動巴彥淖爾“綠色崛起、賽過江南”。
經濟發展情況。2015年巴彥淖爾市GDP達到887.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到GDP總額的十分之一,僅為6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743億元。初步形成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農牧業方面。糧食產量突破60億斤,實現“十二連增”。肉羊出欄量在全區十二盟市中一直居于首位,“中國肉羊(巴美)之鄉”名享譽國內外。近年來,巴彥淖爾市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試點,有機奶產量、無毛絨加工量、葵花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河套番茄、向日葵等8個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同時,扎實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對645萬畝中低產田實行了整治改造改造,整治排水溝道1萬多公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工業經濟方面。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以農畜產品加工、冶金、化工、電力等產業為支撐的工業體系。特別是有色金屬產量已步入“全國黃金十強市”行列,同時,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申請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服務業方面。2015年巴彥淖爾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穩步上升,占GDP比重達到27%。截止2015年,共計77家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額接近60億元。結合自身農牧業發展優勢,巴彥淖爾市建成全國首個羊畜產品交易中心,2個旗縣被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形成了“知名景區+特色景區+休閑鄉村”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納林湖、烏拉特部落、匈奴城、沙海旅游區、酒莊老鎮、富強村、聯星光伏新村等成為巴彥淖爾的一張亮麗名片。
城鄉和生態建設方面。“水、綠、文化”同步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草原水城、塞上綠城、河套文化名城魅力凸顯。中心城區和各旗縣建成區面積達128.6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2.6%。以“五城同創”為抓手,共投入966億元,實施了一批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巴彥淖爾市創建成為全國雙擁模范城、自治區文明城區、自治區園林城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鄉村改造成果顯著,改造村莊4271個,11個鎮入選全國重點鎮。公路密度達到32.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區第三。新增濕地10萬畝,濕地恢復和保護達231萬畝,烏梁素海水質明顯改善。完成林業生態建設361.7萬畝,套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烏拉特草原、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林草覆蓋度分別達到25%和35%。節能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獲得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成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
2015年,南寧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0.09億元;財政收入572.4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42.7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9.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366.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6.6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408元。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廣西比重超20%,財政收入占全廣西比重2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廣西比重21.5%,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廣西比重1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廣西比重接近30%。
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現代工業加快發展,以海王、柳藥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群初步形成;以富士康、研祥、斐訊、禾田信息港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初步聚集;“南寧地鐵南寧造”及源正新能源汽車第一臺客車整車成功下線,填補了高端裝備制造業空白。南寧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建成運行,中國—東盟(南寧)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揭牌。現代農業規模化高效化示范化,截至2015年底,南寧市創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6個,建成12個各具特色的綜合示范村。全國首批16個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市典型示范項目深入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創新型示范城市加快建設。2015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8.8%,在全國省會城市位居第六。
與南寧市相比,巴彥淖爾市經濟總量小。對比兩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南寧市在各方面都全面超越巴彥淖爾市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從各項指標占全自治區百分比來看,南寧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廣西自治區GDP比重約20%,財政收入占廣西自治區比重2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廣西自治區比重21.5%,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廣西自治區比重1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廣西自治區比重接近30%。而巴彥淖爾市在全自治區所占比重相對較小。
產業轉型發展來看,南寧市現代工業加快發展,以海王、柳藥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群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以富士康、研祥、斐訊、禾田信息港等為代表產業集群;在裝備制造業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南寧地鐵南寧造”及源正新能源汽車。南寧市產業集聚效應相對較好,而巴彥淖爾市主要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項目落實,高新技術產業較少,表現出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和發展支撐不足。
由于地理環境因素,巴彥淖爾市相較于南寧市來說,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但南寧市治療生態的措施,值得我們學習。南寧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項目工程采取全流域治理理念,通過PPP模式融資,技術上建設截污管道凈化處理污水,另外,充分吸納、蓄滲和緩釋、利用河道兩岸的初期雨水,實現河道生態自然循環凈化,打造生態休閑城市。
巴彥淖爾市旅游資源開發方式比較單一。南寧市開發了多種形式的旅游資源,打造了“美麗南方”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并且在旅游開發中注重特色項目開發,摒棄了傳統的門票景點旅游,突出各種多元化旅游主題,融合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婚紗攝影、婚禮慶典、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打造體現現代生活理念的綜合休閑度假旅游園區。
自然資源稟賦優勢顯著。水資源豐富,黃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多年平均過境水流量為315億立方米;土地資源豐富,總土地面積6594252.5公頃,有1000萬畝水澆地。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300多處63個品種。光能資源豐富。河套灌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191.7小時,牧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286.3小時。風能資源豐富。烏蘭布和沙區和山旱區啟動風速年平均日數100天左右,套區為80-100天左右。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是中國恐龍的故鄉,吸引著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區位優勢明顯。巴彥淖爾市位于呼包鄂榆經濟帶上,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特別是在國家和自治區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在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巴彥淖爾市稱為大京津冀圈成員之一,在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巴彥淖爾市實現“綠色崛起、賽過江南”,關鍵在于發展優勢產業,推進生態建設,促進文化融合。
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為特色,建立綠色農業基地。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注重與互聯網相結合,建立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實時監控農產品生產,真正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暢通銷售渠道、信息公開透明,推進智能綠色農業發展。在宣傳手段上,應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及MSN等社交網絡平臺資源,降低營銷成本,進行多元化宣傳,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及追蹤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精準定位農業生產。
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引導具有地區特色的相似資源、同類產業、關聯企業向特色園區集聚,樹立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化競爭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特色產業集聚。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企業集團網,以行業分類為標準,劃分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特色產業集群。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云計算、物聯網等電子商務平臺融入產業園區建設,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國際市場,形成“河套館”特色產業園區。另一方面,打造特色旅游業,將黃河風情、農耕文化、草原觀光、沙漠探險、冰雪體驗等多種生態游融入現代旅游業。最后,實施“互聯網+旅游+”行動,推進現代旅游業與農牧業、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特別是強化文化遺產的保護,以陰山巖畫的保護為主題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建設河套文化產業園區。
將智慧城市納入城市建設中,讓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和公平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服務。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讓全市盡快融入到呼包鄂榆城市圈,共享信息,實現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