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倩 趙華偉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從2013年至2017年連續五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包括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等新生業態。P2P網絡借貸最具代表性。P2P借貸具有小額、分散、交易靈活、高效等特點,并且擁有多樣化的產品服務和交易方式,因此該新生業態一出現,迅速吸引了投資者和借款者的眼球,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P2P網絡借貸是以P2P平臺作為信息中介機構,居中連接借款人與投資者,從而實現點對點小額借貸交易的一種新生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在整個過程中P2P平臺承擔著對接借款人與投資者的信息中介作用。P2P借貸模式一般包括三個主體:一是產生借款需求的資產端,對接的借款人;二是具有理財需求的資金端,對接的是投資者;三是提供信息服務、交易中樞作用的P2P平臺。隨著P2P網絡借貸行業的逐步發展,P2P網絡借貸行業在中國已初具規模,截止2017年底,行業規模已經突破28048億元。發展如此迅猛P2P網貸呈現出如下特征:
所謂“金融脫媒”,即是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去中心化的思想改變風險的傳播模式,扁平化金融中介功能,提高資金的使用率,讓借貸雙方都能夠從P2P網絡借貸服務中利益最大化。
以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快速共享,數據的精準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撐,進而也為作為信息中介的P2P網貸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P2P網絡借貸平臺處于借貸服務的中心地位,在實現整個網絡借貸服務過程中扮演著紐帶作用,連接著有理財需求的投資者與有貸款需求的貸款人,既不介入單筆的借貸風險的經營,也不事先歸集資金,明確中介化的信息平臺定位。
追溯到P2P網絡借貸的起源,P2P網絡借貸其一起源于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具有手續簡單、方便快捷、借款金額小、借款期限短等特色,作為規范化“民間借貸”升級版的P2P網絡借貸,繼承了民間借貸的優點,以小額、分散、高效為手段,實現了多個投資者對應多個借款人的多樣化產品服務,促進了P2P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
全球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Zopa于2005年在英國正式上線,P2P網絡借貸服務開始出現;2006年5月,留學歸來的唐寧創辦宜信,P2P借貸開始在中國開啟篇章;隨后,紅嶺創投、陸金所等公司進軍P2P網絡借貸業務,帶動了中國P2P網貸的蓬勃發展。
截止2017年年底,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業績飆升,達到28048.49億元,較2016年行業成交量同比增長35.9%。從平臺成交量來看,網貸平臺的2017年表現不凡,陸金服、紅嶺創投和微貸網為2017年成交量最大的三個平臺,年度成交額分別為1344億、1115億和871億元;愛前進、拍拍貸、團貸網等平臺的成交量在2017年也表現不錯,成交量均突破600億元。
發展至今的P2P網絡借貸經營模式更加成熟精細,按照P2P平臺的經營模式來看,現階段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主流模式:第一種模式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中介類型,P2P借貸平臺僅作為提供信息服務的中間紐帶,不涉足借貸雙方的資金狀況;第二種模式以“宜信”為代表的復合中介類型,即P2P平臺不僅擔當信息中介的角色,還充當提前放貸給借款人的角色,放貸完成過后再轉售債權;第三種模式是以“開鑫貸”為代表的混合模式,平臺通過引進小額貸款公司等信用評估機構,來為平臺借貸雙方提供信用服務。
隨著中國網絡借貸的迅猛發展,P2P平臺資產端垂直領域更加細化,資產端的垂直細分涉及車貸、房貸、過橋貸、消費金融、農貸等多種細分方式,平臺之間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競爭。
P2P網絡借貸經過幾年的野蠻式發展,頻繁發生平臺跑路、涉及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共財產等問題,對行業發展造成了重大不良影響;尤其是2015年“e租寶事件”的引爆,波及個省市、90余萬人,影響甚為惡劣。截止2017年年底,累計運營平臺5970家,累計問題運營平臺4039家。可以看出,P2P網絡借貸的發展亟需規范。
P2P網絡借貸作為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雖然各類風險頻出,但是監管部門一直采用審慎監管的態度,鼓勵P2P的良性發展。但是對于違法犯罪等現象,為了整治行業亂象,監管部門對行業也是果斷堅決打擊,監管越來越嚴厲。
2015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監管部門下定決心整治P2P網貸行業亂象,進而規范P2P平臺運營。監管部門先后發布文件規定“行業紅線”整治行業發展,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明確指出“利率紅線”,借貸雙方、約定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2016年銀監會等部門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管理辦法從資產證券化等方面明確規定了“13條紅線”,明確了P2P網絡借貸的上限規定,全面監管P2P網貸業務,幫助P2P網貸行業走合法合規之路。
2017年是合規元年,也是監管政策頻發的一年。2017年初發布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和2017年下半年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及《信息披露內容說明》與2016年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共同構成了網貸監管“1+3”(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的制度框架。
“1+3”監管制度體系建立后,從P2P網貸的業務規則、備案登記、資金存管、信息紕漏等方面對行業進行了細致的規定,自此標志著較為完善的網貸行業制度政策體系初步構建完成,促進了網貸行業有章可循,合規發展。
隨著網絡借貸的發展,P2P網貸平臺所涉及業務分支越來越豐富,最為突出的則是經歷了野蠻式發展的校園貸。2016年3月,鄭州一名在校大學生因百萬無力償還在山東青島跳樓自殺,使校園貸立刻成為輿論焦點,銀監會和教育部于2016年4月出臺《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開始出手整頓校園貸市場;隨后《關于規范深圳市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關于重慶市校園網貸實行負面清單制度的通知》以及《關于規范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等文件的發布,標志著監管部門對校園貸實施了嚴厲的監管。
截止2018年,P2P網貸行業已經發展了近10個年頭,行業經歷了萌芽期(2007-2013)、野蠻發展期(2013-2016)、監管合規期(2016-2018)等三個階段;2018年P2P網絡借貸監管逐步收尾,監管進入備案驗收期。
雖然P2P網絡借貸行業發展逐漸合規化,但P2P問題平臺依舊很多,網絡借貸的信貸風險和資金風險仍然較高,P2P網絡借貸作為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組織形式,是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具有廣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P2P應該更加關注風險控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進行數據挖掘,開發精準性更高的風險控制模型,從而降低信貸風險帶來的損失。另外,平臺除了開發風控模型外,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虛假標的問題,作為控制風險的有益補充。
隨著國家對監管方面的重視以及P2P平臺自身規范與凈化,P2P網貸服務將越來越規范化,為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創新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