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琰
(馬鞍山市公路局,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在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其對象是其黨政負責人在任期間應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計,以單位的財務資料為基礎進行的審查,內容包括單位的經濟指標是否完成、是否執行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負責人個人廉政自律情況等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領導決策水平與管理能力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得到評定,為組織部門選撥任用領導干部提供有力依據。
在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直接功能是抑制貪污與腐敗,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監督,增強其遵紀守法的意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開展以來,審計機構查出大量政府官員經濟問題,及時清理腐敗分子,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事業單位在經濟活動出現重大失誤。
在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增強對領導干部權力使用的監督和約束,預防腐敗和浪費,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予處罰,發揮審計處罰的威懾作用,促使單位領導干部合法運用權力,主動提高管理水平和領導能力,提高行政治理效率和執政水平。
這些年先后頒布了經濟責任審計方面的一些法規,但由于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實施時間還相對較短,沒能及時出臺與之相應的具體操作規范,對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不能提供規范的法律指導。同時,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缺乏統一規范的指標體系,一是評價指標設置上對單位可持續發展的忽視,二是缺少綜合客觀的評價方法,造成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較強的主觀隨意性,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無法保障。
目前溝通不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被審計單位員工對審計工作存在戒心,不愿意向審計人員提供相關信息,甚至提供虛假信息;二是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離任審計時,被審計的領導干部不能到審計工作組配合審計工作,導致審計工作無法順利實施。
目前審計力量的薄弱主要表現在經濟責任審計投入力量有限和目前審計人員素質不能適應當前審計工作需要兩個方面。審計人員多為具有單一專業技能,無法應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
經濟責任審計完成后,唯有審計成果得到充分的管理和應用,才能真正發揮經濟責任審計應有的作用。然而目前對行政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的信息利用并不充分,更談不上對其有效利用,往往審計結果在上報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加上反饋機制缺失,使審計成果被長期擱置。
完善經濟責任審計體系的首要工作是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度上給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從根本上避免審計中不規范情況的發生。其次,建立經濟責任追究體制,建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管理和使用情況,被審計的領導干部追責情況等一系列責任追究制度,保證審計結果得到合理運用。優化審計評價體系,關鍵是要構建科學的經濟責任審計定量指標評價體系,以定性指標做為輔助評價,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多重比較,以此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聯絡員制度的具體方法是:審計機構在對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前,先派聯絡人員去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做到對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并定期召開聯絡人員會議,聽取情況介紹,對聯絡人員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建立聯絡員制度,可以強化各審計人員之間、被審計單位與審計機構之間的溝通,在審計工作開始前便搜集了被審計單位的相關信息材料,為后續的經濟責任審計開展奠定基礎,從而大大降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加大審計力量,有利于對權力的運行有效監督和制約。加強審計力量,一方面增加審計工作人員,壯大審計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強現在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培養審計人員具有多專業多技能,以適應日益復雜的行政事業經濟責任審計環境。隨著審計力量的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實施制度,促使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自覺依法行政,廉潔辦公,可以有效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
經濟責任審計是手段,審計結果有效利用才是最終目標。為保證審計成果的利用效果,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審計機構要在經濟責任審計一結束,就及時將審計結果上報上級相關單位,包括對被審計領導在任職期間的履職情況予以詳細說明,為組織部門今后選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據。二是要對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進行恰當分析,針對被審計單位在日常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令其改善。三是審計機構要對系統內的審計成果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使審計過程中的制度性、系統性問題及時得以發現并得到改進,從而日益完善經濟責任審計體系。四是不能審而不究,審計部門要對審計結果實行追蹤審計,督促被審計單位及時整改,使經濟責任審計成果得到落實和應用。
總之,在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根本,不是看發現了多少問題,處置了多少領導干部,而是通過審計及時發現其經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分析,從制度等方面提出解決的建議,幫助行政事業單位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管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