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廣西 南寧 530000)
在2004年12月份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使得我國森林生態效益的產生由無償向著有償的方向轉變,其中國家森林培育的重要場地之一就是國有林場,屬于公益林管護的重要主體,因此應當有效促進國有林場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會計核算,從而進行有效的財務管理。
根據我國新《森林法》的規定,在森林資源、林木營造、林木撫育、保護與管理過程中,為了實現充分的經濟效益,采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形式促進森林的保護與運營,應當進行專款專用,不得挪作它用。森林補償基金是由國家層面上設立的基金形式,對國有林場的經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屬于國家財政撥款的范疇,是基于自身林場生產經營而給予的補貼,應當充分發揮其相應作用。生態效益補償金設置的目的,是以專業基金進行補償的方式來促進我國土地土地流失嚴重等地區的生態效益發展。
根據《國有林場與苗圃會計制度》中的相應規定,在國有林場收到國家補償基金時,會計計算方式是在“專項應付款”中設置專門的明細科目進行相應核算,將其表示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在重點公益林中產生的營林費用依據會計計算方法中的制造成本法在營林成本計算方式中設置相對應的明細科目。
在年終核算時,根據單位自身核算需求,選擇合適的會計核算口徑。一是計入林場當期損益,作為財政資金補貼收入,貸記營業外收入等科目;二是將其作為造林資金的補助,沖減對應林地的營造林成本,會計處理為借記專項應付款科目,貸記營林成本項目,最終體現為林木資產的沖減,造林成本的降低。
隨著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加大了對國有林場的扶持力度,由此在國有林場的資產中,生態公益林林木資產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重。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范圍在逐漸擴大,在補償標準上也在逐漸提升,地方政府與國家財政都在逐步加大對森林生態效益基金的投入力度,為此應當加大在財務報告中的體現,以充分體現其真實性與完整性。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國有林場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具體經營發展的需要,對于生態公益林的有關核算進行充分統計,從而在財務報告里充分體現[1]。
根據國家會計計算準則,在會計信息計入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充分確認企業交易的事項與交易內容,按照會計學的計量方式,而不是按照法律形式進行計量。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是以國家形式對國有林場在營造、撫育、保護與管理過程中提供的一些經濟支持,通過這種經濟補償的形式實現對于森林生態效益的有效補償,是政府為社會上個人與單位無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進行買單的一種經濟補償。由國家林場這一經濟主體進行林木的培育與森林生態效益的創造,從而將這種生態效益提供給社會經濟活動的利益主體,滿足會計準則計算中相應的收入計算定義與相應的確認條件。為此在國有林場的會計統計中,把進行林場的種植所進行的生態效益創造而獲得的國家生態效益補償金,計入會計核算項目的收入之中。
在國有林場的損益類項目中應當設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收入這一會計項目,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作為收入項目計入,在會計報告中進行充分顯示,在年終結算的過程中將其轉入到當期損益計算之中。
2013年,國家林業局與財政部聯合發文,即林資發[2013]71號《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一級國家級公益林原則上不得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嚴禁林木采伐行為;二級國家級公益林可以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三級國家級公益林應當以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質量為目標,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科學經營、合理利用。
根據會計計算中的配比原則,在國有林場的會計核算中,不同類型林地營造林投資、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均不一樣,國有林場經營目標導向與政府社會生態需求也不全部一樣。如何根據各單位自身實際情況,準確計算各林地投資及收益,對單位自身的短期規劃或長期規劃,都顯得尤為重要。在現行的核算制度中,林木資產可以分為消耗性林木資產、生產性林木資產、公益性林木資產。如果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劃入到公益性資產的經營收入之中,則在公益林的產生投入方面則應當劃入到當期費用之中,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支出的計算中充分計算出當期生態公益林具體的支出項目與折舊項目,同時在會計損益表中列示出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收入項目[2]。
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國有林場經營過程中,自行造林所產生的營林費用、撫育費用、營林產生的設施費用、良種實驗費用、針對林中的調查設計費用與應當分派的間接費用,以及在公益林的營造期間由于林木的砍伐種植而出現的后續性支出,在營林生產核算中將其作為資本性支出進行統計。通過營林生產項目將其計入到生物資產的成本之中,在年終階段將其轉入到林木資產之中,構成一種公益性生物資產。在已經達到生產經營目的之后所產生的管護費用,在收益性支出項目中將其作為后續支出項目進行計算,同時在補償支出中將其作為當期損益項目進行計算。對于國有林場在經營過程中補償部分的生態公益林進行計提折舊計算,在折舊率確定之后,不應當再進行隨意變更。
在2007年國家財政部與林業局共同制定并頒布了《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這一制度,對于國有林場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具體使用用途進行了充分規定,要求國有林場應當對生態效益補償保障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分賬核算制度等。生態效益保障基金制度建立的指導思想在于對于生態效益保障林的樹木與數量進行充分保障,從而促使生態效益保障林能夠持續而有效地為社會創作生態效益。因此可以對于生態效益保障林采取一些有效的會計制度與規定,進行專款專用與轉賬核算,促進生態效益林的積極開發與發展,進行有效的會計核算只是一種目的不是一種手段。為了充分提升公益林的質量與相應的生態功能,提升公益林的面積,國家有關部門可以開展定期檢查,一旦達不到要求即對其進行停止補償的處罰,在會計核算上可以把生態效益補償金作為補償金計入[3]。政府應當加強對國有森立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用的有效監管,按照正確的會計計算方法對補償基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計提。
為了踐行生態發展的理念,我國充分促進生態效益林的發展,主要的發展任務落在了國有林場肩上,為了對其進行鼓勵,國家制定了生態效益補償金制度,從經濟上加大對國有林場的經濟補償,為了對這部分資金進行有效利用,應當加強對其進行合理的會計核算,建立一種合理的會計核算與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