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芯荷
(重慶南開(融僑)中學,重慶 400069)
目前,財經素養的含義并不統一。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給財經素養的定義是:對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能力,以及應用這些知識和理解力的技能、動機和信心。使個體在各種財經情境下能做出有效決策,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經濟利益,并能夠參與經濟生活;而美國一個影響力較大的非營利組織對財經素養的定義是:運用知識和技能有效地管理個人的財經資源,以實現一生的財務安全。
具體到高中生來說,財經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不僅僅包括金融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金融意識以及相關理財觀念和對金融風險的理解和認知,通過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之后,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更好的規劃自己的利益,促進學生的思想與時俱進。同時,財經素養還是一項可以改變學生財務狀況的技能,包括學生對于財富的態度和理財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對于財經問題不斷的思考,主動的接收一些金融信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更具有探究性。
通過對各當前高中生財經素養的調查,明確當前高中生財經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促使高中生在以后的生活當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財經素養。
高中生的經濟來源都來自于父母,在有較為充足和持續的資金后勤保障下以及學生當前以學習為主要目的的思想觀念下,高中生普遍的缺乏理財意識。比如學生的家長以星期為單位或者說以自然月為單位給學生一定數量的錢。這些錢是一次性的給到學生的,由于學生缺乏理財能力和對金錢的規劃意識,在拿到錢之后,由于沒有有效的約束和監管,經常會出現每月零用錢超支的情況。通過不完全統計,班上的同學生活費超支的占據90%,只有剩余的8%稍有剩余,剩下的2%是全部花光。這主要是當前高中生普遍缺乏理財意識所致。這里的理財意識并不是學生怎樣學會錢生錢,而是針對自己手里面的資金進行一個有效科學的規劃,能夠用自己手里面的資金,達到預期的使用目標。很多學生再從家長拿到錢之后,不懂得怎么去合理安排,怎么去規劃。反過來,有一部分學生又不知道怎么去花,從而導致沒有發揮出前的功能。所以,歸根到底還是目前高中生普遍缺乏理財意識。
目前的高中生大多數都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在家庭當中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本身就沒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念,沒有真正在實踐中進行理性消費,所以這部分同學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比如一千塊錢的生活費一個月應該要怎么開銷,分攤到每一天應該具體怎么開支。很多同學都是在盲目的使用,沒有計劃也沒有目的,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的消費超支。
引導高中生進行財經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財經素養。
正確的金錢觀異常重要,關系著學生今后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構建。作為高中生來說,自身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應該主動的去了解財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富觀,從而在生活當中能夠正確的看待金錢,能夠合理的規劃金錢,能夠試著去探索金錢的來源。充分意識到金錢只是輔助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同時自己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用合法合規的方式,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和勞動去換取金錢。這才是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同時,高中生還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在從家長那里拿到錢之后,要理性的消費,逐漸將正確的消費理念變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項技能。
在這個物質極度富裕的時代,高中生也面臨許多的誘惑,這對高中生的成長和心理健康發育也是一個障礙。比如現在網絡購物的盛行,就是充分的利用了人們的沖動消費和攀比消費心理。作為高中生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良好的理財習慣,制定符合自身當前手中財務的狀況,實施理性消費。
比如高中生可以嘗試著記賬,每個月的生活費是1500元。這1500元包含著學生的生活費,學習工具費以及其他的民用開支費用。那么應每個月30天為例,1500塊錢,平均每天就是50元,這50塊錢就是學生每天的開支上限。那么學生就應該規劃一天當中的這50塊錢應該怎樣的合理支出,首先就必須要自己的一天三餐能夠得到保障。通過這樣的,將自己的財務細分到每一天,讓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每一天自己的財務開支上限[2]。同時,學生還可以養成記賬的習慣,當一個月超支之后,就會翻開賬本,看一看哪些開支是不可開支的,要加以改進。經過賬單也能夠為高中生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從而讓高中生制定一個理財計劃,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和理性消費行為,進而逐漸形成自身較高的財經素養。
總的來說,高中生的財經素養不僅關系著學生今后進入社會當中的人生發展,更關系到學生當前正確財富觀念、金錢觀念、消費觀念的逐步培養。購物時,理性消費,精打細算;閑暇時,參加勞動,賺取零花錢;生活中,合理儲蓄,設立小賬本。學會預算一次旅行;學會策劃一場比賽。參加一場金融話題的辯論;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踏實做一個擁有財經素養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