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瑾,王 媛,豆亞濤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武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是體育又高于體育。學校武術教育這一概念反映了在當代的教育下,學校武術教學活動進行中的武術本質屬性和武術對象范圍的思維形式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能更大范圍地對武術進行傳播。而且學校教育還承擔了民族文化的繼承、傳播和推介的文化責任 ,學校武術教育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能帶來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這一平臺上如何搞好學校武術的發展,堅守住學校這塊傳承的陣地是武術傳承的關鍵。
跆拳道、柔道、搏擊等外來武術的興起,對中國傳統武術具有非常大的沖擊。例如,很多家長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跆拳道教學班,而不是武術班,其原因是外來武術的宣傳力度大、趣味性強、攻防性強、教學簡單,且可以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中小學開設武術和跆拳道興趣班,跆拳道受歡迎的程度要比武術高。2016年8月日本空手道納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比賽項目,在我國雖然引進時間不久,然而發展迅速。縱觀學校武術的發展史,武術從唐朝設立的武舉制開始,到辛亥革命武術進入學校,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武術一直都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改革開放,更多的國外武技引進中國,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印度的瑜伽等相繼進入中國,沖擊了我國的傳統武術。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于武術既是一項體育項目,又是民族傳統文化,所以它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支持。
康戈武先生一項調查顯示,武術課主要由一般體育教師擔任,所占比例達到70.8%,武術專業教師只占29.2%。所調查的體育教師中,在大學期間專修過武術的僅占15.9% 。研究表明,武術專業教師嚴重匱乏,中小學一般采取外聘制的方法彌補體育教師相關武術專項的不足。但是這存在著許多問題:(1)武術教師的素質不能保證,包括師德武德等,因為外聘的武術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培訓,沒有相關的教師資格證;(2)外聘教師的流動性太大,外聘教師不像有編制的教師,各方面的待遇都有保障,這就導致外聘教師的流動性大。對于武術教師的質量,其中只有15.9%的武術老師是專業的,對于一些沒有接受正規、系統訓練的武術老師,其武術動作的規范性、攻防含義、武術文化內涵等不能講解到位。
(1)武術教材不能與時俱進。從1961年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材》中規定武術教材內容以來,到2000 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中的規定內容來看,從基本功、武術操、初級拳、到基本組合、自選套路、器械 。雖然教育部已對武術的推廣做出了大量的調研等工作,但是武術教材的更新速度還不夠、武術內容還不夠細化。武術教材可以借鑒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包括預習(觀看武術視頻)、課堂教學、課后習題(課下練習)、考試(武術展演)這種模式,讓武術不再是一種普通的體育鍛煉,而是與語數外有著同等重要的必修科目。(2)在教學過程中未能突出傳統武術的重要性。在學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運用傳統武術最適合不過,因其具有文化、 時間、知識互補的優勢和師資優勢。(3)武術的攻防技擊未突出。學生選擇武術課的原因是為了學習防身自衛和技擊的技能,武術之所以區別與其他的體育運動項目,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武術的攻防技擊性。枯燥無味的重復演練使學生逐漸失去了興趣,內心缺乏主動性 ,武術課成為了一種負擔,武術在學生這一主體中得不到支持,武術勢必出現冷門的尷尬局面。
武術器材和武術場館是武術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特殊天氣更是武術堅持鍛煉的重要保障。然而有武術器械和訓練場館的學校僅占6.7%,主要分布在省、市重點中學和武術學校。根據教材大綱中的目標,武術器材是教學內容之一,但很多學校擔心孩子受傷,沒有準備武術器材,替換成簡單的五步拳、長拳的簡單易學的拳術。
(1)有關中小學武術比賽的機會少。據調查,一個地區之間1年最多舉辦1次比賽,有的地區武術發展不好,甚至從來沒有組織過比賽。在一個學校,如果有比賽的吸引,學生學習武術的目標性會強,積極性會高,持續性也會更大。除了政府有關部門及武術協會多組織武術比賽,學校領導及武術老師應該對武術比賽引起重視,多參加有關武術的比賽與交流,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比賽經歷。(2)外出展演的次數少。對學校,武術的表演主要在六一兒童節和元旦晚會,分別在年級的下半學期和上半學期,而學校以外的其他表演則相對較少。(3)學校組建武術隊較少。劉明通過調查近3年的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武術賽的秩序冊發現,2013年參賽的隊伍有19 支、2014年24支、2015年38支,雖然從數量上來看參賽隊伍逐年增加,但各參賽隊伍的所在學校開展訓練的卻很少。一是學生由于學業的壓力,很多體育活動得不到班主任的支持,訓練常常由于課業跟不上、作業未完成等情況耽誤,訓練由此經常性的中斷;二是家長對武術存在偏見,認為練習武術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會影響孩子的身高。
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制定一整套規范、科學、系統的武術教學大綱。武術教材可以把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選編一些短小、易學、實用的武術套路或武術格斗散招,豐富武術選學內容 。武術教學內容不僅僅指課堂上教師教武術動作、學生模仿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在學習一套武術動作前,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有關這套拳法的視頻,讓學生提前了解。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分組教學,提高各小組的積極性,進行分組展演。期末考試采取學校武術比賽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進取心。總之,武術教學內容應豐富,多組織以武術為主的活動,活動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
武術教師在招聘時就應以專業對口為原則,從源頭上保證武術教師的專業性;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武術也在不斷發展,學校應組織教師多參加武術培訓,緊跟時代的步法;組織武術教師到高校參觀學習,從更高的層次來理解武術以及做文化的交流。
課間操是上午上完2節課后,學校安排的體育鍛煉時間,大約20min。現今國家一共出臺了《旭日東升》和《雛鷹展翅》2套武術操,武術操的設計凝聚了中華武術的精華,弓馬虛仆歇和拳掌勾等武術的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形在武術操中都有展示,而且武術操的時間、強度、負荷都比較符合中小學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中小學在貫徹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導以及弘揚中華傳統武術的載體下,在課間操引進武術操具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學校武術的發展之所以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普及教育,沒有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在于武術教師的數量和質量缺乏、教學內容的枯燥、武術場館和器材的不足等諸多原因,導致學校武術的發展不容樂觀。對此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分別從教師、學生主體、場館、器材、課外等方面進行改善,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武術,讓武術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
[1]劉文武,杜杰,胡海旭. 學校武術教育——定位、現狀、對策[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9):64-68.
[2]王曉晨,趙光圣,張峰. 回歸原點的反思:中小學武術教育務實推進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3):197-202
[3]張峰,王孟義. 學校武術教學概念思辨[J ]. 軍事體育學報,2016(2):112-115.
[4]蘇華偉,王崗. 制約學校武術發展的“教育現象學”思考[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