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熟一晌,虎口奪糧。又到了一年一度收麥的日子。
麥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風刮。記憶中,小時候收麥的時候,熱是熱些,可最怕刮風下雨了,尤其是大風和連陰雨。一場大風下來,麥子便會成片成片地倒地,造成大面積減產。麥長在地里還好,如果割下遇到陰雨天就糟糕透了,時間一長,來不及碾場,麥穗會發霉出芽,一季的收入也就泡湯了。因此,現在每逢收割小麥的時候,一遇到刮風下雨天氣,心里還會有點擔心。當思緒回到現在,驀然明白,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使用收割機了,天氣的因素對麥收的影響已經不大,才欣欣然有種杞人憂天的感覺。
小時候,我和哥哥年齡小,干不了重活,只有姐姐年齡大些,能為父母多少分擔點,因此麥收時節是我們家一年中最繁忙,也是最勞累的時候。
快割快打,麥粒不撒。收麥打麥是個搶時間的活兒,麥子一成熟,全家男女老少基本都進入臨戰狀態,開始著手搶收麥子。麥收無大小,一人一鐮刀。麥收期間,學生可以頂得上大半個勞動力。大概在1995年之前,農村小學與中學是有麥假與秋假的,就是國家因為收麥與收秋而為農村學生專設的假期。假期時長一般為10天或半月。麥假期間,孩子們除了幫家人收麥,往往學校布置的還有另一項假期實踐作業——拾麥。假期結束返校,根據年級高低,每位學生都要向學校上交斤數不等的麥子。
麥收有五忙:割、拉、打、曬、藏。
第一忙:割。每天早上天剛擦亮,父親就會起床開始磨鐮刀,母親開始著手準備早飯,然后一個一個叫我們起床,連三趕四扒拉幾口飯,提上一壺涼白開,拉著架子車就往麥田趕,趁著早上天氣涼爽,多割幾把。父親說,這是一天中最出工的時候。割麥時需長時間彎著腰前行,一起一彎,割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累得直不起身來。小時候我最怕的就是割麥了,現在想起來還心有余悸。早上還好些,一到快中午或是下午兩三點鐘時,頭上毒太陽曬著,腳下熱地皮燙著,喉嚨里像著了火,胳膊、臉上被帶刺的麥芒掃過,再被汗水一浸,就像刀子割、針尖兒扎一樣,熱辣辣鉆心地疼。
第二忙:拉。割好的麥子被一捆捆地扎好后,再用車子把一捆捆的麥拉到打麥場里。最早的時候用架子車人工拉或是趕牲口拉,再后來就用拖拉機、農用三輪車拉。往車上裝麥也講技巧,擺好了可以多裝些,擺不好少裝不說,還會因重心不穩造成翻車。小時候,我家里養著一頭驢,拉麥的時候便派上了用場。
第三忙:打。打麥場一般位于村邊的空地上,麥子拉到場上先垛起來,待到晴朗的日子,用桑杈把麥子攤平,用石磙碾軋,這就是輾場。等到麥子麥?;久撾x出來,再用桑杈把麥子全部翻過來,再碾壓一遍,稱之翻場。待麥粒全部下沉到地面,用桑杈把秸稈挑走垛成麥秸垛,用竹筢把散碎的麥茬摟攏,用木锨把碾壓下來的麥粒堆成一堆,謂之起場。接下來的便是揚場。當金燦燦的麥粒堆成了小山,再被裝進袋子,父母親數著那一袋袋沉甸甸的麥子,臉上便會顯現出難以掩飾的喜悅。
第四忙:曬。干凈的麥粒收好后,趁天好要盡快鋪到場院里曬干,這樣才有利于以后的儲存。曬麥子的時候,我與小伙伴常常赤腳在麥粒里出溜過來出溜過去,感覺腳癢癢的,像按摩一樣,十分舒服。有時還在上面翻爬玩鬧,將麥粒蹬得滿地都是,惹得母親一遍遍斥責。
第五忙:藏。麥曬好后,要用事先準備好的糧囤將麥子屯起來,既要保證通風,也要防止犯潮,還要注意防老鼠,這樣才能保證麥子存貯得長久。
麥收假里,要么幫家里干活,要么只顧著游戲玩樂,就會常常忽視老師布置的作業,包括書面作業與“交麥子”。直到最后兩天,才會匆匆忙忙抽空趕著寫幾頁。那個實踐作業“交麥子”,在校時,老師往往還特意交代,不許從自己家里拿,要去地里和路上拾掉落的麥穗。可是我與哥哥每年都拾不夠,最后只好求助母親,從收好的麥子里拿幾斤到學校交差。
度過一個麥收,幾乎每個人都要累得掉幾斤肉,磨去三層皮。現在想想,那可真不是一般的累啊。好在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麥收已經不再那么勞累了。可是,每年的麥收時節,仍會勾起我許多的回憶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