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琦,胡建紅,王小兵,楊春華,周志軍
(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皮膚科,南昌 330000)
斑禿(alopecia areata,AA)是一種常累及頭皮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突發性、非疤痕性的毛發脫落為特征,常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創傷,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斑禿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是一種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相關性疾病[1],并與微量元素異常[2]、精神過度緊張[3]、機體勞累和遺傳因素有關。本研究對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50例觀察組和30例對照組進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微量元素檢測,并結合脫發面積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探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和微量元素在斑禿發病病因上的作用,及其與脫發面積嚴重程度的關系。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7年11月就診于本院門診的斑禿50例,診斷依據趙辨主編的《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第四版[2]斑禿診斷標準,男28例,女 22 例,年齡 18-60 歲,平均(36.76±11.1)歲,病期0.03-60月,平均4.19±9.31月,50例患者均無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病史及其他皮膚疾病,就診前3個月均無免疫治療史及外用藥的治療史。30例正常人群對照組來自外院體檢中心的健康體檢者(體檢及實驗室檢測均正常),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7-60歲,平均年齡為42.03±9.02歲。本研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標本的獲取和使用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試劑和儀器 微量元素試劑盒:北京博暉五元素批號:1010917,鉛元素批號:1030817;淋巴細胞試劑盒:上海江中細胞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批號:161203;MB5血液五元素分析儀: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SemiBio序列全自動可視化細胞檢測儀:南京江南永新光學有限公司。
1.3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 無菌條件下采集觀察組和對照組靜脈血4ml,分裝兩管,其中一管EDTA抗凝全血2ml,采用免疫熒光法對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進行檢測;另一管肝素鈉抗凝血2ml,采用原子吸收法對微量元素(Cu、Zn、Ca、Fe、Mg、Pb)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和測定值換算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9.0建立數據庫,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檢驗及直線相關分析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斑禿患者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數量的檢測斑禿患者血清 CD3+、CD4+、CD8+數量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斑禿患者和對照組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數量的檢測(個 /L)
2.2斑禿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濃度的檢測 斑禿患者血清 Zn、Ca、Fe、Mg 濃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斑禿患者血清Cu、Pb濃度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斑禿患者和對照組血清微量元素濃度的檢測
2.3斑禿患者脫發面積與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及微量元素的相關性分析 斑禿患者脫發面積范圍1.5-40cm2,平均(17.23±9.51)cm2,經直線相關性分析, 斑禿患者脫發面積與血清 CD3+、CD4+、CD8+數量水平間呈直線正相關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025,0.027,0.012,P<0.01); 斑禿患者脫發面積與血清Mg、Pb濃度水平間呈直線正相關關系(r=0.0024,0.011,P<0.05);斑禿患者脫發面積與血清 Cu、Zn、Ca、Fe 濃度水平間無線性關系(r=0.021,0.007,0.01,0.088,P>0.05)。
斑禿(alopecia areata,AA)是一種常見累及毛發的良性、非瘢痕性、慢性炎癥性疾病。斑禿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大約為0.1%,約占皮膚科門診初診病人的2%[4]。目前斑禿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參與斑禿的發病,具有遺傳傾向的個體在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通過自身免疫機制引起毛囊退化、毛發脫落[5]。大多數研究認為斑禿是一種由CD4+T細胞和CD8+T細胞介導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主要攻擊具有免疫豁免的生長期毛囊[6-11],及其體內微量元素的失衡從而引起斑禿發生。有研究[12,13]表明調節機體免疫治療斑禿,可提高斑禿的治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T淋巴細胞亞群及微量元素可能在斑禿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示斑禿的發病與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及微量元素異常有著密切相關性。而且斑禿患者的脫發面積的嚴重程度與T淋巴細胞亞群及微量元素Mg、Pb有關,若在對斑禿患者進行治療時,加用一些能夠調節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補鎂驅鉛的藥物可能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轉歸,此研究有待于臨床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