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波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深圳 518103)
脊椎骨折屬骨科常見病,常由于外力傷害所導致,脊椎骨折可細分為胸椎骨折和腰椎骨折,骨折后由于肌肉組織的損傷,導致術后腰背疼痛,為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脊椎骨折傳統保守治療恢復慢,并發癥多,療效差,預后效果不理想[1]。近幾年,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脊柱骨折等脊柱微創手術在骨科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療效也日漸受到臨床醫患雙方的認可[2-4]。本文探討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與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治療脊椎骨折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脊椎骨折(均為胸11-腰2骨折)患者80例,隨機數字表法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80例患者中,車禍致傷38例,高空墜傷13例,重物砸傷29例。其中,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 19-58 歲,平均年齡(38.5±19.5)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39.5±1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并進行全身麻醉,充分暴露患者傷錐以及相鄰上下位椎體,,經C型臂透視下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傷錐及上位椎體進行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方式進行治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并進行全身麻醉,充分暴露患者傷錐以及相鄰上下位椎體,經C型臂透視下于弓根體表外從后正中行1.5cm切口,將皮膚、筋膜均切開,置入定位鉆套,并于椎弓根外緣繼續行穿刺,進入椎體0.5cm后將定位鉆套取出,并置入導針,沿導針方向置入椎弓根釘后取出導針,最后對傷椎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復位良好則縫合切口。
1.3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疼痛感徹底消失,活動功能完全恢復,影像檢查患者骨折處完全愈合,患者脊椎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疼痛感明顯減輕,活動功能顯著改善,影像檢查患者骨折處基本愈合,患者脊椎功能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疼痛感沒有消失甚至加重,活動功能依然障礙,影像檢查患者骨折處沒有愈合,患者脊椎功能存在明顯異常[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觀察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疼痛評分(VAS)、功能障礙評分(ODI)情況。觀察兩組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等。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所得數據納入SPSS 20.0軟件中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例如治療總有效率等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例如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切口長度、VAS評分、ODI評分、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等比較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比較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1.12±0.03)h,切口長度(6.09±0.12)cm,術中出血量(79.26±10.58)ml,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2.3兩組患者術后VAS、ODI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后 VAS、ODI評分分別為(1.42±1.26)分與(2.16±1.48)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VAS、ODI評分情況比較(x±s)
2.4兩組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Cobb角(7.62±1.29)°、椎體前緣高度比(95.81±6.57)%、椎管侵占率(17.12±3.06)%,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情況比較(x±s)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現代交通事故的不斷增加,脊椎骨折的幾率也大大增加,脊椎骨折較為常見,暴力、高空墜落、車禍、扭傷、跌傷等都會引起脊椎骨折。患者脊椎骨折后,不僅表現為局部疼痛、站立困難,同時由于機體內的血腫對腹腔的神經刺激極大,患者常出現腹痛等癥狀[6-8]。脊椎骨折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主要表現為脊柱不穩定、功能障礙、活動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導致運動功能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目前,對于治療脊椎骨折主要強調三方面:骨折部位復位、骨折處進行固定以及術后的康復訓練。脊柱活動量較大,如果骨折后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加重骨折傷害,引發各種并發癥,如腰部疼痛,骨折加重導致駝背、癱瘓,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深靜脈栓塞、墜積性肺炎等,嚴重者甚至導致患者周圍肌肉和神經血管受到損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對于脊椎骨折患者來說,其急救的方式正確與否也直接影響到患者后續的治療。若患者被重物壓住時,需要將重物搬走,而不能強拉患者暴露在外面的肢體;搬運患者時一人托肩背,一人托腰臀,一人托下肢,而且搬運脊椎骨折患者時需要用硬板等,而不能用軟床[9-11]。
臨床上常采用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等方式治療脊椎骨折,但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要求醫生具有較強的解剖專業知識和手術經驗,因此,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危險因素較高,不推薦使用[12]。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被廣泛運用到脊椎骨折治療中,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技術能夠彌補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的不足,不需要剝離韌帶和肌肉,在C型臂引導下準確的將椎弓根釘置入,極大的減少了肌肉壞死、缺氧、缺血等癥狀,為傷椎愈合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患者脊椎功能和肌力的恢復,并且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安全性較高[13-15]。本文接受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方式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VAS、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治療脊椎骨折具有較好的前景。
另外,由于患者骨折后骨折處缺乏穩定性,可能導致再移位,影響到患者的預后,因此術后早期功能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并且能夠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修復,使其逐漸恢復脊椎的功能[16,17]?;颊咝枰⒁饨⒔】档娘嬍沉晳T,日常生活中,需要選取富有各種營養、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食用,常見的例如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魚、瘦肉等,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同時應該注意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盲目補充鈣質,不能過量食用含糖量高以及高脂肪的食物。在早期康復訓練中,患者可能因為疼痛而拒絕鍛煉,因此要對患者耐心的解釋,并糾正不正確的鍛煉方法,另外在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骨折處的情況以及患者的適應性。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椎弓根置釘治療脊椎骨折的效果優于經后路短節段螺釘內固定治療,極大改善了患者椎體高度,促進功能恢復,降低疼痛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