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鐘麗珍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1、生殖健康科;2、門診,南昌 330006)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中最為常見的盆腔良性腫瘤,多發生在30-50歲婦女中,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導致肌瘤發生率呈上升趨勢[1]。數據報道顯示[2]:35歲婦女肌瘤發生率為40.0%-60.0%,而50歲婦女肌瘤發生率為70.0%-80.0%,嚴重影響我國女性健康及生活。臨床上,根據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壁解剖關系分為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和漿膜下肌瘤3種,而黏膜下肌瘤占據比例較高[3]。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手術雖然能切除肌瘤組織,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治療,但是該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手術風險相對較高,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4]。研究表明[5,6]:將宮腔鏡手術用于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手術成功率,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但是不同學者試驗結果存在爭議。因此,本課題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科室收治的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30例,探討宮腔鏡手術在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科室收治的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30例,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30例,根據手術治療方案分為腹腔鏡組和宮腔鏡組。腹腔鏡組30例,年齡(22-75)歲,平均(48.50±5.50)歲,肌瘤直徑(4.50-10.70)cm,平均(6.80±2.10)cm,肌瘤數量(1-6)枚,平均(3.00±2.00)枚。子宮黏膜下肌瘤分型:0型12例,Ⅰ型10例,Ⅱ型8例。宮腔鏡組組30例,年齡(23-74)歲,平均(48.91±5.58)歲,肌瘤直徑(4.00-10.60)cm,平均(6.75±2.05)cm,肌瘤數量(1-5)枚,平均(3.00±1.00)枚。子宮黏膜下肌瘤分型:0型11例,Ⅰ型13例,Ⅱ型6例。本課題均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方案具備知情權。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⑴符合子宮黏膜下肌瘤臨床診斷標準[7],最終均經手術病理檢查得到確診;⑵符合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⑵符合手術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及伴有明顯精神異常者;⑵合并惡性腫瘤史并且患者接受放療、化療治療;⑶合并宮頸肌瘤、黏膜下肌瘤及闊韌帶肌瘤者。
1.3方法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單后置入腹腔鏡,于肌瘤包膜內注射垂體后葉素3個單位+100ml生理鹽水,或縮宮素20單位+100ml生理鹽水,以減少術中出血,單極電鉤切開漿肌層剔除肌瘤,1-0可吸收線連續縫合深肌層及漿肌層完全關閉瘤腔。用旋瘤器取肌瘤后,放出腹腔氣體,縫合腹部切口,術畢。
宮腔鏡組:采用宮腔鏡手術治療。⑴儀器與設備。采用德國WOLP狼牌宮腔鏡系統、膨宮介質、液體膨宮機。治療時設置膨宮壓力為70-105mmHg,流速設定為250ml/min;手術過程中根據每一位患者情況設置相關參數:電切功率50W、電凝功率25W。⑵手術步驟。手術前完成相關檢查,了解患者身體基本狀況,在腹部超聲配合宮腔鏡下確定肌瘤的大小、數據、位置以及基層之間的關系。術前24h每8h肛門放置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3696)軟化宮頸;術前2d每次口服50mg米非司酮 (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36),每天2次,連續服用4次;手術前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患者保持截石位,將宮頸擴張為10-12mm,利用膨宮液進行持續灌注,利用宮腔電切鏡再次確認記錄的位置、數目和大小,根據檢查結果制定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法。對于0型、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者采用環形電極從里到外逐層切割,利用卵圓鉗將肌瘤碎片取出,直到切除干凈;對于Ⅱ型肌瘤手術過程中將突向宮腔部位切除,連續變動宮腔內壓力;向子宮內注射10-20U宮縮素(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982)加強宮縮,促進肌瘤向宮腔內突出,保證子宮肌瘤完全切除,利用卵圓鉗將肌瘤碎片取出,直到切除干凈。手術完成后再次對宮腔進行檢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術后給予常規抗炎、促宮縮等方法治療,將切除的肌瘤組織病理檢查。
1.4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觀察2組圍術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術后下床、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⑵炎癥因子水平。2組手術前、手術后7d次日早晨空腹取靜脈血3ml,完成血清分離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2組手術前后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IL-6)水平;采用膠體金法測定2組C反應蛋白(CRP)、促卵泡生成素(FSH)及黃體生成素(LH)水平,有關操作嚴格遵循儀器、操作說明書完成[8,9]。⑶并發癥。觀察2組術后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血壓升高、腹腔感染發生率。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圍術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術后下床、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均短(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手術前、術后7d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手術前炎癥因子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宮腔鏡組與開腹手術組手術前、后FSH和LH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d CRP、IL-2和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術后7d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子宮黏膜下肌瘤屬于子宮肌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主要位于子宮腔內,不利于患者子宮的正常收縮,引起患者出現持續性的陰道出血,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的現象[10]。另外,子宮黏膜下肌瘤還會對患者受精卵的著床產生不利影響,有可能引發不孕的情況出現[11]。開腹手術是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雖然能滿足手術基本治療需要,但是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12]。
近年來,宮腔鏡手術在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圍術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術后下床、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均短(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宮腔鏡手術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手術創傷和手術風險,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宮腔鏡手術是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該手術不僅具有直觀、判斷準確等優點,還具有微創、內環境受影響小一級出血量少等優點,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文獻報道顯示:將宮腔鏡用于子宮黏膜肌瘤患者中能避免開腹手術引起的創傷,術后恢復較快;同時,手術無切口,能降低術后剖宮產率,并且該手術能獲得較高的手術預后[13]。近年來,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通常會有保持子宮完整性的要求,最大可能的減少對患者生理結構進行破壞成為臨床發展的趨勢,因此微創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成為必然[14-16]。子宮黏膜肌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多與子宮平滑肌細胞局部受體敏感性有關,由于雌激素受體長期激活者,將會引起平滑肌細胞持續性增殖,能激素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17-19]。臨床上,將宮腔鏡用于子宮黏膜肌瘤患者中能將病灶組織徹底切除,從而能改善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從根本上實現疾病治療的目的[20]。本研究中,宮腔鏡組與腹腔鏡組手術前、后FSH和LH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d CRP、IL-2和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宮腔鏡能改善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利于患者恢復。同時,宮腔鏡手術具有一定的微創性,手術安全性較高,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1]。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但是,子宮黏膜肌瘤患者采用宮腔鏡手術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前完善相關檢查,使得患者的手術更具科學性、合理性[22]。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x±s)

表2 兩組手術前、術后7d炎癥因子水平比較(x±s)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綜上所述,將宮腔鏡手術用于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臨床效果,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并且手術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