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晶晶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兒科,南昌 330009)
隨著高齡孕產婦增多,運動發音落后的嬰兒越來越多,隨著月齡的增長該類嬰兒逐漸表現出智力落后、運動發育落后、姿勢異常等[1,2]。這類患兒往往需要進行規范有效的康復鍛煉,盡可能保障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水平。兒保科護士專業及個性化的康復鍛煉,有利于嬰兒生長發育[3,4];但兒保護士對孩子的治療時間是有限的,孩子不能得到充分的訓練[5]。因此,探討新的訓練干預方案,改善患兒的運動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我院開展了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在運動發育落后嬰兒中的應用,并探討其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6年6月兒保科高危隨訪門診1-6個月嬰兒通過蓋澤爾測試篩選出運動發育落后的嬰兒120例為研究對象,按臨床干預措施不同將患兒分為觀察組(8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49例,女31例;月齡1-6 個月,平均月齡為(3.88±1.01)個月。對照組:男48例,女32例;月齡1-6個月,平均月齡為(3.79±1.02)個月。 兩組患兒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醫院康復鍛煉。建立高危兒的隨訪手冊,兒保科專職醫生負責對高危患兒進行生長發育的檢測、智能的評價,兒保科專職護士每周兩次,每次1h負責對患兒按摩、爬行訓練、被動運動、視覺刺激、聽力刺激等。通過定期每月兒保科門診隨訪復查,評價嬰兒運動發育的情況,來制定下一步康復鍛煉計劃。觀察組:醫院康復鍛煉+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醫院康復鍛煉同對照組。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實施方法:⑴建立檔案:兒保科專職護士,負責對高危患兒進行生長發育的檢測、智能的評價,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醫護人員與家長(主要是父母)共同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建立高危兒的檔案。⑵操作培訓:培訓內容:患兒家長康復鍛煉的方法,包括按摩、爬行訓練、被動運動、視覺刺激、聽力刺激、喂養指導等,直到其熟練為止。培訓方式:課堂培訓、一對一操作培訓、健康教育小冊子和視頻等。培訓評價:現場操作或口述按摩和運動訓練手法,以觀察其掌握康復訓練學習的情況,給家長布置作業每天在家為患兒康復訓練0.5h。⑶延續性干預:有針對性指導家長做個性化康復訓練,定期每周微信視頻隨訪一次,評估家長康復訓練情況以及家長在護理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⑷隨診:通過定期每月兒保科門診隨訪復查,評價嬰兒運動發育的情況,來制定下一步康復鍛煉計劃。
1.3觀察指標 隨訪2年,觀察患兒中文版GMFM-88評分、MDI、PDI評分以及不同月齡生長發育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兒GMFM-88評分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GMFM-88評分在A區、B區、C區、D區、E區均高于干預前(P<0.05)。 見表 1。
2.2患兒智力發育對比 觀察組MDI、PDI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1 患兒GMFM-88評分對比[分,x±s]
2.3患兒生長發育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兒不同月齡身長、體重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2 患兒智能發育水平對比[分,x±s]
“以家庭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患兒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兒選擇權,強調患兒、家庭及照顧者間的協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5]。“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的實施,十分強調家庭支持作用,把患兒看成是一個“家庭事件”,特別在和睦家庭中患兒智力及運動發育獲益更大[6]。作為醫護人員應適時把這一觀念傳授于家長,使之貫穿于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因此,只有家長學會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才能使患兒得到充分、有效的康復鍛煉,促進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改善患兒落后的運動及異常姿勢,使患兒早日康復。

表3 患兒不同月齡生長發育指標對比(x±s)
“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是建立在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庭之間互利合作基礎上的一種計劃、提供和評價的方法[7,8]。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訓練中,孩子是主體,護士是訓練的指導者,而家長是訓練措施的貫徹者和鞏固者。運動發育落后的嬰兒不可能在醫院常住,護士對孩子治療時間是有限的,孩子不能充分的訓練,更依賴于與他們一起、照顧他們起居的家長[9,10]。
嬰幼兒期是小兒腦部發育、智力和運動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11],本文資料證實,通過兩種不同方法進行干預治療對患兒生長發育,智力水平、運動能力的影響,兩組結果有顯著差異。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延續性的健康照顧,體現了新的人性化護理模式,應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