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育輔助手段,多媒體技術、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專門針對教育領域所形成的信息技術分支已經大大改善與顛覆了常規的課堂教學,而是否能夠將這些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合理、有效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因素便是教師的信息化水平與處理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由此,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自覺接收信息技術培訓。為了切實提高普通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本文將從以需求調查確定培訓主題、以定期交流深化培訓效果、以管理監督強化應用意識三個角度來分析普通教師的日常信息化培訓與應用問題。
關鍵詞:普通教師;信息化培訓;輔助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的重要活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所要接受的工作培訓還要著重強調信息化培訓活動。之所以要著重強調信息化培訓,是因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起點較晚,雖然在近些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大多數教師都已經購入了充分的信息技術教學設備,但是普通教師信息素養水平之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力之差卻也大大限制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說是普通教師中信息素養水平較高的教師,他們應該自覺擔負起幫助普通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水平與操作要點的重任,充分利用日常的工作來對普通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
一、 以需求調查確定培訓主題
普通教師的信息化培訓直接指向的便是各位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所以一些實用的、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培訓內容更易于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面向普通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活動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結合普通教師所面臨的真實需求出發,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作為培訓的基本指導方針。
比如,多媒體課件是各位教師最常用的一種信息化教學軟件,但是卻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并不了解課件的制作要點,只是以PowerPoint軟件來簡單照搬板書內容,這種做法除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是對信息技術資源的浪費。面對這部分教師,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專門針對課件制作能力較差的教師進行幻燈片制作培訓,向其解釋如何在幻燈片中插入精美的圖片,如何在幻燈片中插入視頻、音樂等超鏈接等,使其掌握全面的課件制作知識。另外,還有一部分渴望通過錄制微視頻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師,并不懂得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來錄制視頻,這也要求信息課程教師及時對其滲透視頻錄制與視頻處理的技術培訓。
二、 以定期交流深化培訓效果
交流、討論等互動活動對于提升普通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每個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同,他們應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所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加強交流,可以讓每個教師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及時反省自身不足,以便做出改正。另外,在日常培訓活動中,普通教師也可通過交流來互相幫助,彼此解答疑問,不斷深化信息化培訓活動的培訓效果。
一般來說,每個學校每個學期都會定期組織兩到三次的信息化培訓活動,在這些培訓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與所有參與培訓的教師進行交流,主動詢問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應用效果,提出自己在使用信息技術時遇到的技術瓶頸與教學問題,從而在專業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當然,普通教師還可及時與本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師進行技術交流,虛心請教應用各類現代化信息教學技術軟件的技術要點,了解現代十分流行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學習前沿的信息技術知識。
三、 以管理監督強化應用
即便信息技術在學科教育領域發揮的功用已經被人們認可,但是卻依然有一部分思想僵化、保守的教師并不習慣使用信息化教育技術,雖然會參與信息化培訓活動,但是卻“陽奉陰違”,很少在實踐中應用。還有一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技術“一知半解”,并不懂得靈活處理。因此,以管理監督來強化應用也是對普通教師進行信息化日常培訓的一項重要策略。
為了對普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過程進行管理監督,筆者認為,每個學校可隨機抽查不同教師的教學過程,還可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向學生展開調查,了解不同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實際情況。另外,學校還可以要求普通教師將自己設計的教學課件、錄制的教學視頻以及所收集的網絡資料等長傳到本校的教師公眾平臺,由教師所設計的信息化課件作品來了解每個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為了切實提高普通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積極性,學校還可通過比賽以及明確的獎懲制度來進行管理,讓每一個普通教師都可意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普通教師的信息化水平關系著我國信息化教學改革進程,只有提高普通教師應用與操作信息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才能夠逐步優化我國普通教師的整體質量,為使其實現更好的專業成長打下良好基礎。為此,各個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化培訓活動來切實提高普通教師的信息素養,為構建一支實踐操作能力強、理論知識豐富的“雙師型”隊伍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時錦雯,鄭鴻,肖志明.教師信息化培訓模式的構建——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究系列論文之三[J].廣西社會科學,2015(4):216-220.
[2]尹伊.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的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徐翔,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市雙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