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涌韜 韓博旭 吳秀瑩
摘 要:近年來研究生層次小學教師培育進入到發展快車道,已初顯規模效應。如何更為有效地提升培養質量已成為重要的現實問題。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師培育為例,著重探討了碩士研究生層次小學語文教師的U-S合作培養模式,并提出了研究生層次小學語文教師U-S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研究生;小學語文教師;U-S合作培養
一、 “U-S”合作培養碩士層次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性分析
“U-S”合作是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 的簡稱,即大學和中小學合作。具體是指為了推進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大學和中小學基于雙方平等的地位、遵循互利互惠原則,以中小學為主要實踐基地,共同規劃、決策、實施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最終實現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
(一) “U-S”合作為碩士層次小學語文教師的培育打造堅實平臺
“U-S”合作使教育碩士和小學進行合作,為教育碩士的職前教育創造了理想的教育實踐平臺,使教育理論深入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并與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有效結合。能夠豐富教育碩士的實踐性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碩士在以后教學工作中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的發展。由此可見,“U-S”合作充分發揮了高校與小學各自無可取代的功能,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的發展。
(二) 順應核心素養培育的時代主題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
“U-S”合作培養為教育碩士提供了更多到小學進行觀摩、實踐的機會,使其能夠學習到作為師范生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培養了教育碩士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能力。“U-S”合作培養也符合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這三個方面。因此,“U-S”合作培養順應核心素養培育的時代主題。
二、 “U-S”合作培育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 高校功能限制“U-S”合作
高校作為傳授深奧知識的地點,越來越重視學術、科研型發展,科研已成為主要功能。因此,教育碩士只重視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把大量時間、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通過閱讀文獻來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從而忽略了實踐能力水平。
(二) 高校組織結構限制“U-S”合作
“U-S”合作的目標是中小學與高校合作,從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而高校牢固、生硬的組織結構無法及時做出適當調整,因此會對中小學與高校的合作產生一定的阻礙。
三、 “U-S”合作培養對策探討
(一) 雙方相互溝通了解
進行“U-S”合作的首要前提就是雙方先進行溝通了解。首先,小學對現有的語文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做出梳理,供高校教育碩士進行參考,使其了解小學對語文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策略。其次,高校教育碩士就自身的基礎知識掌握水平、試講授課水平以及學業水平做出自我測評,供小學參考,使小學對高校的教育碩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為以后的合作培養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二) 保證理論課程的學習,進行教育見習
首先,教育碩士在校時要緊跟導師步伐,認真、努力學習理論課程和專業課課程,為與小學進行合作培養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助于合作培養的順利進行,也是合作培養能夠取得更好成效的保障。其次,高校與進行合作培養的小學進行商討,在研一期間,每周安排一天時間到小學進行教育見習活動。
(三) 進行教育實習活動
在研一期間每周的教育見習活動進行得順利的前提下,研二的第一學期安排整個學期到小學進行教育實習活動。
1. 進行課例研究
首先,選定一個課題,“U-S”合作小組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可以相互探討、交流各自的想法。在備課完成后,將教學設計上傳到交流網絡中,由教師提出修改意見并進行修改。其次,在完成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的前提下進行執教,由導師和“U-S”合作小組成員進行聽課。在課程完成后,進行課后教研活動,進行“評教”。最后,在明確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之后,再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進行第二輪執教。
這樣的課例研究十分有助于小學教育及學科語文教育碩士的成長與進步,能夠使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變化、改進、提升。很多課例不止一次教學研討,在研討過程中教育碩士的教學水平、教研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 專家報告
在“U-S”合作過程中,高校導師可以利用自己廣闊的人脈資源,聘請一些專家學者,其中既有來自高校的優秀講師,也有來自小學的優秀語文教師,就教學研究方法、具體課程的教學等進行專題報告,與參會的教育碩士進行現場答疑互動。
3. 優秀課例的學習與講解
在實習期間,可以與“U-S”合作小組成員以及導師和小學優秀的語文教師一起進行對優秀課例的學習,為以后走向小學語文教師職業崗位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4. 閱讀經典書籍
提高小學教師的理論素養,閱讀經典書籍是一個重要途徑。學校組織教師進行閱讀,并定期舉辦課例研究讀書交流會,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提高教育碩士的文化底蘊,使其理論水平、實踐水平都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方.現代教育研究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靜.U-S教師教育共同體:目標、機制與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8).
[3]李廣.“U-G-S”教師教育模式建構研究—基于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教育,2013(10).
[4]蔡春,張景斌.論 U-S教師教育共同體[J].教育科學研究,2010(12).
作者簡介:靳涌韜,韓博旭,吳秀瑩,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