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在極其有限的語言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自主英語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正確的語言輸入,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足夠而有效的語言輸入基礎上,逐漸獲得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閱讀;自主表達;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 以創造性的閱讀欣賞作業,激勵學生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廈門市一所城鄉結合部的高中,雖是省一級高標學校,但優質生源幾乎被廈門一中、雙十、外國語學校、科技等學校錄取了。因此,在綜合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經濟能力及英語素養等因素之后,我們讓學生訂閱《學生雙語報》。例如:2011-2012學年度《學生雙語報》A4的深度閱讀《Mans Best Friend》的閱讀欣賞作業設計如下:Summarize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article and share your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with your dog.
除了創造性閱讀欣賞作業以外,我還鼓勵學生每讀完一篇文章,就順手拿起筆來,很隨意地在報紙的空白處寫上自己閱讀完的心得體會,哪怕只有一、兩句話都無關緊要,因為這是英語思維習慣與自主表達養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剛開始是怎樣的充斥著語法、拼寫、句法的錯誤,但習慣一旦養成,英語思維模式一旦建立,錯誤就將慢慢自我修正,因為大量的正確輸入(閱讀)必將促進輸出(寫作)的準確性的提高。
高中學生課業重,學習壓力大,對于“英語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可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沒有硬性的規定,多數學生會忽略不計轉而投入到理、化、生更具體更有挑戰性的練習中,因此創造性閱讀欣賞作業在學生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方面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二、 以班級日記點燃自主表達的星星之火,激勵自主表達習慣的養成
通常,瞄準高考的書面表達練習,總是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表達的自由。為了激發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所表達的東西有展示和被欣賞的機會,筆者發起了班級日記活動,就是全班同學共同完成的日記,按號數,一人輪流一天,一本從1號開始,一本從最后一號數開始,另一本從中間號數開始,這樣每個學生大概三到四天就輪到寫一篇日記,一個學期可以完成9-12本班級日記。在班級日記這個平臺上,同學們獲得自由表達的空間。
班級日記的開展,讓我發現這種寫作訓練方式有它獨到的優點:
1. 端正寫作態度。
班級日記在全班同學中傳閱使得多數學生能認真對待,不少學生想方設法優化自己的表達以求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
2. 分享喜怒哀樂,交流思想,取長補短。
閱讀欣賞班級日記,對于學生來說,既是任務的完成也是思想的交流,更是寫作技巧的提升。同學們可以向詞匯豐富的同學,學習詞匯運用能力,向表達自然流暢的同學,學習句子與句子之間過渡銜接詞語的使用,向寫作結構嚴謹的同學,學習謀篇布局的技巧。
3. 寫作自主性增強。
班級日記是按號數來完成的,因此人人都是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影響到的不僅是自己,也影響到后面的同學,所以完成的自覺性出乎意料地令人滿意,學生考試時書面表達放空的人少了,到最后全班都能多少寫一點,這是因為他們對書面表達不再如此害怕和如此排斥。這是實行班級日記最大的收獲之一。
三、 以評價形式的改變,激發自主表達的興趣,樹立自主表達的信心
學生的書面表達的三大問題是,其一:卷面亂,書寫糊涂;其二:結構不清;其三:句法單調,語法錯誤。針對這三種情況,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們經過探討,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結合的方式,精心設計評價表格,使評價手段真正服務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自評:學生對照范文,自我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對文章的結構、表達的技巧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互評:學生互相評價,在閱讀、評價的過程中,取別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不管是自評還是互評,我們都要求學生一定用英語,有的評價或許錯誤百出,但這不影響英語思維習慣培養的達成,而有的評價實際上就是一篇措辭不錯的文章。
師評:根據學生書面表達上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評價表格,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努力的方向,主要從書寫卷面、文章結構、詞匯、句型運用(強調、倒裝、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非謂語等)等四個方面進行引導。
評價方式的改變讓我欣喜地看到學生的幾點變化。其一:重視書寫與卷面。其二:重視文章結構,有謀篇布局的意識而不是提筆就寫以至于錯誤百出。其三:所運用的詞匯豐富了一些,以前用I think, 現在則用上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what I think is that...等。盡管存在語法錯誤,但學生受到鼓舞,敢于嘗試用更復雜更高級的句型來提升表達的水準。
四、 開拓課外閱讀面,增強自主閱讀的趣味性
報紙的文章,盡管內容豐富多彩,但還是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有些學生之所以放棄報紙的閱讀,就是因為那些文章對于他們來說,要么詞匯量大要么內容乏味。所以,筆者就要求每個同學準備一本比較貼近自己英語水平的課外讀物,比如,英語層次低的學生可以選擇適合高一、初三甚至初二的課外讀物,不一定要選擇高二或者高三的讀物,定期開展課外讀物交流活動,使學生不用多花錢就能滿足個人課外閱讀的需要。活動開展如下:
交流讀書心得,交換課外讀物。以課前duty report的形式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一舉兩得;45天交換一次課外讀物,也就是說,學生無須花更多的金錢在讀物的購買上,也無須花更多的時間逛書店,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英語課外讀物。
這個活動的有效要有合理且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閱讀情況具有控制與監督的力度。因為只是剛剛嘗試階段,部分學生半途而廢。如果有科學的跟蹤、評價與指導策略的支持,能激勵多數學生堅持閱讀,學生的詞匯量與閱讀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的。
高中繁重的課業,對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造成很大的障礙。顯然,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需要較長時間,而這一良好習慣帶給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高的效果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就能立竿見影的。因此,英語自主閱讀與表達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和學生足夠的耐心與信心,需要有效策略的指導與運用,需要靈活的評價方式,這是身為一線教師要始終思考與探求的。
參考文獻:
[1]Eric Jensen.適用于腦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呂瑞珠,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