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yè)類主觀題在高考主觀題中常出現,因為農業(yè)是經濟的重要組成,為了兼顧農村學子和城市學子地理實踐力的差異,往往這類試題既考農業(yè),也考農產品加工。而為什么農業(yè)經常作為重要知識考查,因為農業(yè)知識非常基礎,能有效地整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大部分知識,也考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素養(yǎng);農業(yè);時空思維;框架
一、 農業(yè)類主觀題在2016年高考中的呈現特點
題目出現在第36題,試卷題目的設置是這樣的。包含有這四個問題。問題一: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問題二:橫縣地形以河流沖積平原為主,茉莉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試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問題三:目前橫縣縣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廠。分析橫縣縣城集聚眾多茉莉花茶廠的原因。問題四包含兩個開放式選項,問題①:說明橫縣茉莉花茶產業(yè)的發(fā)展經驗對我國一些貧困縣脫貧致富的啟示。問題②:為以茉莉種植為基礎的橫縣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提出建議。
整體上看,有兩段文字,兩幅不同尺度的區(qū)域圖??焖贋g覽圖文信息后,我們就應該快速回到題干上來,第一題題干看似短,實則包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層要和其他區(qū)域對比,第二層答有利條件,第三層只能答氣候條件。我們不能去大規(guī)模建構自然條件,重點就放在氣候上,限制條件我們也可以做適當的分解,如氣候包含有氣溫、降水、光照、氣候災害等內容。這些建構應在我們平時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素養(yǎng)里面。而題目肯定要求在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去回答的,我們還要構建時空思維。最后我們結合圖文材料去分析就比較容易了。
第一問,材料中看出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適溫度,喜光。這些信息我們要結合時空思維和江浙地區(qū)進行對比。時間可以分為冬季和夏季。冬季江浙受寒潮影響大,而茉莉耐寒性差。夏季要去分析極端高溫和高溫期長短,實際都是從時間角度去分析的。而降水主要和光照聯(lián)系,結合時間信息答出江浙地區(qū)梅雨期過濕這個特點。這道題不是簡單地提取信息,一定要從時空的角度進行有效的對比。然后做出答案去切材料。不然很難得到很高分數。
第二小問,題干第二題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這是一個小區(qū)域中的小區(qū)域。在這樣的提問中,必須要清晰弄懂這個區(qū)域和周邊區(qū)域有什么不同,列出其不同點,如地勢較高的旱地和靠近河流的平原相比就不會土壤過濕,地勢較高的旱地和靠近河流的平原相比也容易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這些有差異性的要點一定要答,但共同性的特點也不要忽略不答,如共同特點是都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屬于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第三小問,縣城聚集眾多茉莉花茶廠的原因很多同學容易答偏題,答成了工業(yè)集聚。實際上工業(yè)集聚更多的是不同類型的工業(yè)存在上下游的工業(yè)聯(lián)系而集聚。而這個問可以理解為茉莉花廠選擇在這里辦廠,就是看中這里優(yōu)勢的區(qū)位條件?;卮饏^(qū)位時一定要結合時空信息、及時加工、及時配送、及時銷售去作答。也可以從原料、市場、交通、基礎設施這些框架去組織答案。
最后一問,雖然給了開放性選擇。如選擇第一個方向去答,實際上就是一些地方特產從發(fā)掘到擴大生產到延長產業(yè)鏈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特殊性體現在因地制宜,而共同性體現在把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的過程。這樣的答案我們很難從材料里面去直接獲取信息,要求我們具備核心地理素養(yǎng),如市場主要受質、量、面的影響,先去提質,后去擴量,最后去發(fā)展面。那不就是這道題的核心組成嗎?而選擇這個題的第二個方向也和第一個方向非常的相似,思路主要從資金及技術的投入、市場的拓展去分析的。
二、 農業(yè)類主觀題在2017年高考中的呈現特點
題目出現在第36題,文字和地圖信息都在減少,背景材料也非常傳統(tǒng)。解主觀題的關鍵是先把題審好,把題審好后結合材料和基本地理素養(yǎng)去解決。
第一個問題經過拆解,把氣候條件和用途畫出來,這是答題的依據,產需矛盾畫出來,產量低、需求量大這是答題的方向。而且還要結合時空信息,準確知道我國的空間信息和一些時間信息去分析。從空間信息來看我國熱帶面積小,用于種植劍麻土地少;時間信息去看,我國熱帶緯度高,冬季易受冷空氣入侵這樣災害影響導致劍麻品質低。當然這個題作答的時候不僅從時空信息入手,還可以結合品質不高,產量不大去分析。而劍麻的國內市場需求一定要結合我們近年來汽車、船舶工業(yè)發(fā)展快,對其需求量大去分析,這一點很容易從材料里去獲取。
而第二小問結合具體地點去分析基洛薩附近興建劍麻農場的有利條件,從圖中看坦桑尼亞大部分地區(qū)都可以種植劍麻,在自然條件類似的條件下,更多的應該從社會經濟條件去找差異,如這里的市場、交通、生產加工條件是不是比其他地區(qū)更好呢?雖然市場是面向中國市場,但怎樣的交通可以更好地連接市場呢?我們很容易分析出靠近港口、鐵路線經過這些條件,但我們答題的時候不要答得太空泛,一定要注意把圖文信息和框架條件邏輯對應起來。還有就是靠近河流,更便于劍麻的加工。
再來看第三小問,看似很平常的一個問題,但也正是這個問題,我國還只能在坦桑尼亞建設加工廠,因為原料不便運輸嘛。這個題容易忽略的是結合氣候特征去分析劍麻易變質的特點。所以我們結合一些基本的區(qū)位框架去分析原因非常重要。
最后一個問設問的角度發(fā)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前面三問都主要針對我國的,而最后一問是針對當地去分析,而這種題不僅僅是考農業(yè),更是考農產品加工,也是在考國際合作。而從材料里面信息可以分析出答案。但是我們再回頭看看做題的一些角度問題,有對當地人民經濟的有利影響(增加就業(yè)),有對地方政府的有利影響(增加稅收),有對民生的積極影響(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我們這些角度一定要多總結,而不是會拆解材料歸納答案就完了。
從近年來高考主觀題看,農業(yè)類主觀題還是經??嫉囊活愵}型。我們不僅僅只建立農業(yè)區(qū)位的基本框架就完了,一定要多通過農業(yè)生產的特點,進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分析,多找到一些答題的角度。平時多養(yǎng)成一些基礎的地理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李貌,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碧桂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