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雪梅
摘 要 伴隨社會的全面發展,網絡技術、通信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迅猛提升,“互聯網+”已經全面到來,一方面為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對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有效提高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已經成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過程中集中思考的問題。文章以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為研究視角,從“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發展新特點出發,探討“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策略,期待為“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 “互聯網+”;廣播電視;新聞采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3-0027-02
2013年3月,央視《新聞聯播》這檔百姓所熟知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增加了一句“歡迎關注@ 央視新聞新浪微博”的臺詞,開創了廣播電視新聞與“互聯網+”有效整合的先河。隨著互聯網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為廣播電視這一大眾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更加復雜與激勵的競爭環境之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廣播電視新聞的“喉舌”作用,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特點,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實現新聞采編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基于此,筆者針對“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策略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1 “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發展新特點
1.1 對象平民化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所面對的受眾群體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在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有效調整新聞采編工作策略,使得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對象平民化。這主要是因為:在“互聯網+”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所面對的受眾不再拘泥于廣播電臺的聽眾、電視節目的觀眾之上,而是全體人民群眾,公眾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媒介的影響下,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搜索、瀏覽與查看反饋。這就要求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對象應該有效的打開局限,有機擴大對象范圍,將普通民眾等都作為采編的對象,在這些平民化的采編對象身上獲取更多新聞信息。
以上海東方衛視為例,其在“互聯網+”環境中推出了《東方大頭條》這檔新聞節目,其中對老百姓所關注的民生問題進行了高度的重視,最大限度的擴大了新聞采編的對象,集中凸顯了“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對象平民化的特點[1]。
1.2 制作方式多樣化
在傳統廣播電視發展模式下,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都是通過音頻、圖像、文字等傳統方式實現的,在采編方式上同質化問題嚴重,“互聯網+”背景下如果依舊延用這樣固定化的采編方式,會使得受眾產生視覺與聽覺的疲勞感,進而使得廣大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中,我們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效應用傳統的采編方式,還應該整合動畫、直播等新穎的新聞采編方法以吸引受眾的眼球。
以鳳凰衛視為例,其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結合了“互聯網+”時代中百姓的訴求,于2004年6月就開設了手機電視臺,將之前在廣播電視中所播放的新聞節目經過制作與加工,有效地添加了在線直播、互動點評等模塊,將新聞節目更加多元化的呈現給了受眾[2]。這樣新穎獨到的新聞采編與制作方式,不僅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更加豐富與豐滿,同時滿足了新時期受眾的需要。
1.3 傳遞方式多元化
在傳統發展模式中,廣播電視新聞信息主要通過廣播電臺、電視臺實現信息的傳播,在新聞傳遞的渠道上是比較單一化的。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人民群眾中逐漸普及化,這使得新聞信息傳遞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新媒體有效的利用網絡、電子計算機、智能手機App、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進行新聞信息的快速傳遞,同時開發出了與“互聯網+”背景下受眾價值需求更加契合的新聞傳播渠道,這使得廣大受眾在查閱與瀏覽新聞信息的過程中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限制,同時還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攜式媒介實現與新聞發布機構的時效性互動,這些都是“互聯網+”時代中新聞傳遞的新特點,我們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只有充分把握這些特點,才能全面滿足新時期受眾的需求[3]。
2 “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策略
2.1 親民化的采編策略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適應廣播電視新聞平民化的新特點,使得廣播電視新聞面向更加廣泛的群眾,這就要求在新聞采編實踐中應用更加親民化的策略,廣泛的聯系群眾,與群眾融為一體,深入到群眾當中去,切身感受與體會他們的價值訴求,使得廣播電視新聞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應人民群眾的疾苦與心聲,在新聞采編的時候集中關注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最終為廣大受眾呈現出與生活實際相符合的新聞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采編的過程中講一些老百姓聽的懂的話,在與采訪對象交流的過程中,讓接受采訪的人快速的感受到媒體人的親切與熱情,能夠有效的消除采訪對象的心理戒備與抵觸情緒,快速走進他們的心中,使得采訪成為一種情感的交流,最終保證制作出來的新聞節目受到百姓的喜愛。
2.2 多元化的采編方式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我們在開展新聞采編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通過不斷改革與創新實現采編方式的多元化發展。有效的轉變傳統工作過程中形式單一、呆板的采編方式,使得新聞采編工作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獲得最廣泛受眾群體的喜愛。這就要求我們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深入性的了解與認知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性與共同點,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二者相得益彰的地方,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通過不斷的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的采編工作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應該積極學習新媒體新聞采編的技能,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視頻技術等,并將這些新技術有效的應用到新聞采編工作中,進而在各類媒介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能夠及時的獲得豐富的新聞素材,從而滿足新時期受眾的需要。
2.3 采編設備現代化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求新聞信息傳遞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新聞傳遞的速度更快、新聞傳遞過程中所承載的信息量更多、新聞傳遞的媒介更加豐富,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單位發展的過程中,注意對新媒介設備的引進與應用,實現與新媒介之間的強強聯合,通過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共同有無,有效實現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寬,使得受眾能夠更加及時的獲取各類新聞信息。
眾所周知,現階段新聞信息的傳播應該依托更加先進的技術,所以廣播電視媒體應該更換陳舊落后的采編設備,保證新聞采編與制作傳播的過程更具時效性。與此同時,新時期的觀眾更加青睞利用智能手機等便攜式的媒介獲取新聞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實現與新媒體、自媒體之間的合作,有效拓寬新聞信息的發布渠道,使得廣播電視新聞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2.4 后期制作精細化
“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為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這一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后期制作是最后一道防線,因為電視新聞的后期制作往往比較精良,所以我們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必須守住這最后一道防線。基于此,我們在采集回來新聞素材之后,應該借助先進的設備對視頻音頻、圖像文字進行精細化的加工,切實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
3 結論
綜上所述,進一步提高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水平是適應“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新特點的需要,是進一步發揮廣播電視新聞作用的需要,是全面推動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可以使得廣大媒體人以及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清晰的認識到“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發展新特點,全面轉變工作理念,與時俱進、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以多元化的采編方式、現代化的采編設備、親民化的采編策略有效的提高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水平的提高,使得廣播電視這一黨和國家的“喉舌”,能夠全面發揮其價值,在新時代中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大勇.“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應對措施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24):149.
[2]黃劍明.“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新特點及應對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7(12):197-198.
[3]王梓瑜.“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