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泗洪縣是農業大縣,地處洪澤湖西岸,淮河、徐洪河穿境而過,土地平整、豐富的水資源為水稻生產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傳統的一麥一稻一年兩熟模式主導著本地農業生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結構的調整。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模式逐步呈現出弊端。改變傳統一麥一稻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推廣休耕養田高效種植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休耕;養田;優質稻米;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2.010
1休耕養田生產優質稻米的意義
由于農業生產長期以追求產量為目的,而忽視了農產品的品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逐年下降,過度的使用化肥造成了農作物對化肥的依賴,忽視土地培肥,使土地養分流失嚴重,土地板結。目前,農業生產現狀是化肥用量逐年增大,農作物產量增長空間有限,增加了種地的成本,減少了種地的收益。針對目前這種局面,如何提高種地收益、稻米品質和國內稻米國際競爭力。通過休耕養田恢復土壤肥力,從而生產出優質的稻米,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收益。
2休耕養田的時間安排和技術要領
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修養生息”,科學用地和養地相結合來提升和鞏固糧食生產能力。土地在人們高產出不間斷的生產利用下,養分消耗嚴重。讓土地得到一定時間的休整,肥力恢復,為下一茬取得高產高效打下基礎。土地深耕:一般在11月上旬水稻收割以后,結合秸稈還田深耕土壤,深耕為15~20厘米,使表面熟土層和水稻秸稈與下面生土互相摻和調換位置,徹底改變土壤的理化狀況,增加熟土層厚度,土壤肥沃保水保墑。深耕還可以深埋雜草種子,減少來年的雜草危害。播種綠肥植物培肥:培養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有施用有機肥和種植綠肥兩種方法,一般冬前種植苕子、紫云英、蠶豆等,多采取同時播種蔓生苕子和直立從生的蠶豆相結合,改善植株田間通風透光,混種提高綠肥產量。綠肥作物在初花至盛花期翻埋,能大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翻埋后注意保墑,有利于綠肥腐化分解。施用有機肥一般春季結合整地撒施。經過一系列科學的土壤深耕、培肥,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疏松土壤增加有機質,肥沃的田地為下茬水稻的豐收打下基礎。
3秧田準備、選擇品種與培育壯秧
秧田要靠近水源,土地平整。如果大面積的機插秧采取塑料盤育秧。建議采用旱育秧,第一步是苗床培肥。4月初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公斤、45%氮磷鉀復合肥30~40公斤,開溝整畦。水稻品種選擇南粳9108,該品種米質優,綜合性狀好。5月上旬育秧,做好曬種、藥劑浸種、及時播種。根據實際大田栽插時間推算落谷育秧時間,大田移栽稻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機插秧秧齡控制在20天左右。加強秧苗病蟲草害防治,移栽前噴施殺蟲治病營養藥劑,藥肥混噴,做到帶藥移栽。在秧田噴藥面積小、預防好、成本低,避免大田大面積用藥成本高。
4 大田管理
提前3天上水泡田整田,大田栽插采取“擴行稀植”,大行距22~25厘米,穴距10~15厘米,每穴2~3棵秧苗,稀植有利于通風透光、培育壯苗、抗倒伏抗病蟲、長成大穗提高結實率獲得高產。如果栽植密度過大,消耗秧苗增加成本,惡化了整個田間植株群體結構,通風透光差,容易滋生病蟲危害、穗小結實率低,容易倒伏減產。栽插秧苗肥水管理,要施足基肥、重施返青分蘗肥、巧施花穗肥。穗肥施用復合肥比施用尿素抗倒伏、增產明顯,稻谷顏色金色亮黃,稻米晶瑩透亮。田間水量管理前期保持“深水活棵、淺水分蘗”的原則,中期以水層灌溉、干干濕濕為主。后期掌握“干花濕籽”,切記不可斷水過早。一定要按照當地植保部門農情植保信息及時防治病、蟲、草。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防治螟蟲、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等。生物農藥安全、高效、無污染、無殘留,既可以殺滅害蟲,又可以保護害蟲天敵益蟲,保障了稻米品質。
5適時收獲
水稻成熟后收獲,為了提高稻米品質,適當推遲收割,其好處是在水稻完熟后可提高稻谷千粒重、增加產量、提高稻谷出米率、減少碎米率,每年11月份溫度較低,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稻谷內的養分積累,稻谷內淀粉在低溫環境下經過一段時間鍛煉會發生理化改變,打破直鏈淀粉、支鏈淀粉結構,增加甜度和糯性、稻米品質優、口感好。選擇晴天無雨階段及時收割晾曬歸倉。如果烘干,建議采取二次烘干措施,以保障稻谷的養分和品質。
6市場前景分析
南粳9108水稻品質優、出米率高,深受糧油企業和糧油經銷商喜愛。本地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蘇北糧油有限公司”訂單保護價收購,企業生產的大米深受國內消費者喜愛,休耕田塊還可以享受政府補助。積極推廣休耕田塊只種一茬水稻生產技術,既增加農民收入,又適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戰略需要。休耕養田優質稻米生產技術模式是提高國內稻米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朱江,大專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