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也是推進質量興農的一個重要抓手。2018年,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質量興農,吉林省深入開展了“農業質量年”活動。農安縣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為契機,強化源頭治理,注重產管并重,著力解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問題,為推進質量興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農安縣的農產品質檢工作為例,就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產管并重等問題作以綜述,期望為基層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做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2.046
1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主要做法
1.1強化屬地責任
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農安縣人民政府制定印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成立了農安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聘請省、市專家作為指導員。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工作,制定了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縣長任組長,縣農業局局長任副組長,相關涉農單位領導為成員的領導機構。此外,縣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體系建設和工作經費保障納入政府績效管理范疇,有效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1.2加強面源污染防控
農安縣以深入開展“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為契機,扎實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產源頭得到有效凈化。2017年,農安縣化肥使用量基本實現零增長,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全縣開展玉米螟綠色防控350萬畝、水稻綠色防控和航化作業1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在全縣16個鄉(鎮)實施綠色高產高效創建22個示范片,其中,玉米示范片18個,水稻示范片4個。這些措施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守住了農產品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線。
1.3加強黑土地保護治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堅持源頭治理。農安縣充分利用黑土地保護項目,探索形成區域性黑土地保護治理模式。全縣以宣傳貫徹《黑土地保護條例》為契機,落實黑土地保護試點10萬畝,開展保護性耕作120萬畝。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1.52萬畝,打造保護性耕作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示范區69個,機械化高標準深松整地機藝結合示范區69個,保護性耕作集成與創新高標準示范區12個,探索形成7種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1.4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
近年來,全縣不斷健全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充實農產品檢測人員,設立村級質量安全監管員,逐步探索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村有人看、鄉有人管、縣有人查的運行機制。充分利用新農藥管理條例的頒布出臺,配合省、市農藥監管機構,結合自身工作,年均開展農藥風險監測、例行監測、專項監測、監督抽查等20余次。
2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沒有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工作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且省級項目資金存在挪用、撥付不及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正常開展。
2.2 監管檢測力量薄弱
基層單位受編制限制,鄉(鎮)級監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有的鄉(鎮)連基本的速測工作都開展不了。雖然采取了村級協管機制,但部分村級協管員隊伍建立不起來,發揮不了作用,致使基層監管工作不深入、不到位。
2.3 專業技術人員緊缺
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缺少專職專業人員,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超編現象嚴重、專業知識不扎實等問題,尤其缺少專業檢測技術人員,成為制約檢測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3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推進措施
3.1強化綠色技術應用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各部門配合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劃定任務;完成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以黑土區為重點,集成推廣綠色防控、航化作業、深松深耕技術,切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產出潛力。
3.2 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
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契機,大力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項目,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常態化監測制度,推進疫病防控、生產安全監管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個全覆蓋”。多部門配合,以糧油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為重點,加大抽檢力度,盡快形成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覆蓋監管服務體系。
3.3強化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契機,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充實監管人員,落實監管經費。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明確鄉鎮監管站(所)的機構職能、人員配備、設施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開展等要求。加快配備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協助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督導巡查工作。
作者簡介:潘多,大專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