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8%,國際分析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去杠桿、防風險的情況下保持了良好運行的勢頭。展望下半年,不利因素中中美貿易戰被提得最多,再有就是去杠桿的持續,但是這兩個因素都做不到讓經濟硬著陸。我們擁有展現主動性、追求更好宏觀經濟表現的足夠空間。
中國經濟的主題呈現出越來越清晰的輪廓和方向,那就是不斷釋放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積極滿足這些需求。在全球范圍內,滿足需求的能力總的來說是過剩的,中國的底氣在于,我們的有效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滿足需求的能力在以較快的速度補足。
中國每個季度的GDP增加或者降低0.1、0.2個百分點,經濟界高度關注。但中國更大的挑戰是讓釋放的需求越來越多,質量亦保持上升趨勢,同時讓國家的生產組織跟上需求的擴大和上升。
中美貿易戰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美國希望更大程度上壟斷向中國市場高質量需求的供給能力,使中美經貿合作成為不斷塑造中國對美戰略性依賴的過程。
然而他國不可能有畸形扭曲中國經濟的能力,由于中國政府對社會有著很強的動員和組織能力,中美貿易戰無論怎么打,都不可能改變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方向。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戰略性負面影響注定是有限的。
中國市場需求的擴大和質量升級是由中國社會積極向上的集體追求決定的。只要大環境保持基本安定,中國人就會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和更有保障的未來而奮斗。此外中國人還普遍有下一代要比自己這一代過得更好的強烈愿望。
市場需求的數量和質量雙增長不僅給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還能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做貢獻,提供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籌碼。因此擴大需求是中國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時代的重要力量源泉,鼓勵更多的需求釋放將長期是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之一。
有了更多高質量的市場需求,美國等想壟斷對它們的供給能力是完全不現實的,它們除了最終與中國就貿易問題達成妥協,別無他擇。對此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
中國人想有更好的子女教育、更好的醫療、更可靠的養老、更安全的食品,還有更良好的居住條件和環境,中國經濟的供給能力在很多消費領域都還處在及格的水平,有大量提升供給能力的空間。這是個消費需求增長很旺盛的社會,供給方向上則躊躇滿志,進取精神相當強。總的看,中國市場仍很健康,動力充裕,能力和目標大體匹配。
保持集體信心對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十分重要。信心充足,中國的超大規模就會內生出無窮無盡的相互促進力。信心一旦瓦解,離心力就會在這個超大系統中傳導、擴散。我們要防止中美貿易戰等個別沖擊對整個體系造成觸發,導致負面的連鎖反應。
新的經濟數字顯示,中國經濟處在正常的運行區間內,我們能看到新的負面沖擊在靠近,但整個體系對沖擊的化解能力在預期中是強大的。我們一方面要確保這種化解能力的真實,一方面要加快中國經濟正能量的釋放,只爭朝夕,確保正能量的增加大大跑贏負能量的出現。
不要讓一些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東西阻礙需求作為正能量的正常釋放,要給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創造自我構建的優越環境,確保持續的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勢頭。這些都要在經濟相對平穩的時候下大力氣去做,它們會讓一些潛在的危機沒有機會演變成我們的現實挑戰。▲
環球時報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