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是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古代文學史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改革對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影響重大,論文以新鄉學院為例,從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調整,課堂教學時效性以及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等幾個方面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應用型 地方高校 古代文學 教學改革
近年來,地方本科學院都緊緊圍繞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深層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學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為順應學校轉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紛紛把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作為重要的目標,這一培養目標的確定對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以更好地為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服務,成為擺在古代文學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在新鄉學院多年的教學經歷,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立足地方本科高校實際,建立“應用型”教育教學觀念
地方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師,必須立足地方高校實際,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是近年從專科和職業技術學院升格而來,在我國高校體系中處于排名靠后的位置,這些高校由于地處非知名城市,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高,再加上高考錄取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生源比起老牌本科高校較差。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近幾年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生入學時高考語文成績普遍在及格線左右,學科知識的理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古代文學作品的了解僅限于中學語文教材上涉及的篇目,大部分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較為薄弱,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目標,沒有適當的學習計劃,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普遍較為薄弱。
面對這樣的生源情況,教師如果沿襲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把高深的知識作為著眼點和目標歸依,把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思想道德的潛移默化作為教學重點,偏向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肯定會如同高空蹈舞,最終應者寥寥,徒然浪費雙方的精力與時間。所以,作為地方高校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老師,一定要深刻領會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樹立起“應用型”教育教學觀念,既要關心所教課程內容的學術邏輯構成,又要關注本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與個人發展,要明白自己所教課程在整體培養方案中具有的功能與價值,要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適應社會需求與產業需求,把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為本”觀念,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為本”的觀念。只有這樣,地方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才能成功。
二.教學內容的調整必須適應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發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把培養中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主干課程,必須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所以在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根據培養目標適當做出調整。
當前,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中小學語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代詩文比重。最新人教版小學共收錄古詩文132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大大增加。這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筆者通過近些年在中小學調查了解,目前,中小學教師傳統詩文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教師自身古詩詞文化根底不夠厚實,對古典詩詞的審視深度寬度不夠,不能透徹理解古詩詞體現的多重思想內涵,難以感悟到古詩詞蘊含的文學意蘊,導致在古代詩詞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對古詩詞進行簡單的字詞翻譯,停留在一般的、表層的知識講授上,而對其蘊含的豐富的人生態度、思想意蘊、價值取向等挖掘很少,講不出古典詩詞蘊含詩詞的意境和美感。
中小學語文教師所缺乏的,就是我們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所重點關注的。所以必須把提高學生的的分析鑒賞能力的作為教師教學的重點。而鑒賞分析能力的獲得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大量閱讀作品,“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1]。閱讀的作品增多,見多識廣,文學分析鑒賞能力自然就會不斷提高。但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受到重理論,輕文本的治學風氣影響,再加上近年來古代文學課時不斷被壓縮,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把文學史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形制特點、作家貢獻、文學主張、文學現象和相關的名詞等這方面上,而忽略了作品的鑒賞評價,將文學作品變成注解文學發展歷史環節的史料,使富有感情的文學作品變成了干巴巴的東西,讓學生失去了閱讀經典的興趣,導致學生的鑒賞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淡化“史”的知識要牢牢把握文學為本位的理念,突出作品教學,重點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只有學習作品選,文學史的理論內容才不至于被架空,也不至于使學生感到枯燥,只有讓學生接觸作品,才能走進作家的生活,了解作家的感情,才能了解文學的情感和美感,文學內容的精妙性也才能發掘出來。著名的古代文學教育家霍松林先生認為:“文藝作品只有通過品鑒,才能使讀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學作品潛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得到實現和發揮!”[2]
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利用多種手段吸引學生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倘若教師在講壇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而學生在下面擺弄手機,再美好的愿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可以說,能否在課堂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古代文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一環。
近些年,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圈粉”無數,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社會中本就有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都愿意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和遠方”。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3]詩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對心態、社會的理解,是作家情感意趣的投注,人生體驗的結晶。雖然時空相隔,但表達出的人性思考和價值判斷是共通的,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以現代眼光審察古代文學,以拉近古代作品與現實人生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學是活在我們身邊的東西,對于啟迪人的心靈,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是有作用的。比如我們講《詩經》的婚戀詩歌,要讓大學生明白什么才是至真至純至美的愛情,從而樹立正確、積極、健康的愛情觀。通過《論語》讓學生悟出人生道理,我們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如何交友,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練就我們成為一個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講《莊子》,讓學生能夠在輕浮急躁、競爭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中,如何讓心靈找到一個真正清凈無華的棲息之地。我們講唐詩,可以讓李白來鼓舞學生的人生意志,使學生在人生境界上避免庸俗而追求崇高,使學生在思想上拒絕作繭自縛而追求自由解放。我們講宋詞,可以用蘇軾來教導學生在碰到挫折時要不消極、沮喪甚至是放棄,而應該瀟灑、從容的面對。總之,一定要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好古代文學對自己建設美好人生的意義,相信一定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當然,在信息的時代,為活躍課堂氣氛,逗起學生的興趣,還必須重視多媒體的使用。大學生還處在心理成長期,他們有強烈的視聽需求,古代文學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視聽兼備的課件來豐富課堂。在講唐詩宋詞時,可以用音頻和視頻再現經典的美妙,如講唐代張若虛的詩歌《春江花月夜》,可以讓學生欣賞同名古典名曲,用視頻把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呈現在學生面前。聽濮存昕朗誦《琵琶行》,仿佛打開一幅《琵琶行》的長軸畫卷,身世飄零的長安歌女、淚濕青衫的江州司馬躍然眼前,把學生帶回一千年前的那個秋夜。若是僅僅靠講授,不僅很難讓學生把握這篇作品的美好,甚至可能破壞學生的學習情趣。
四.打造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面對嚴重依賴網絡的大學生,單純的課堂教學顯然無法單獨完成教學目標,所以,必須因勢利導,建立起網絡教學平臺,借助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輔助教學,以培養高素質的中文人才。
平臺的建立,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促進,對老師來說,能夠促使老師不斷獲取最新信息,及時了解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使文學史知識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以提高自己的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對學生而言,由于網絡教學平臺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內容于一體,減少了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鍛煉他們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同時,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解決課堂教學中無法因材施教的缺憾。雖然地方性高校定位于應用型,但不容否認的是,仍有一批學生希望通過研究生考試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老師在教學中,受教學內容和課時的限制,在教學的廣度、深度、進度等方面只能照顧多數學生,很難顧及到這部分考研的學生,而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可以彌補這種缺陷,這樣平時課堂上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來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擴大學生的理論知識面。
總之,應用型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重大課題,教師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教師只要更新理念,不斷探索,積極實踐,一定能找到一條適合地方高校發展的教學之路,讓傳統的人文學科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714.
[2]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
[3]黃壽祺.群經要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5.
(作者介紹:馬建華,新鄉學院文學院教師,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