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芬
【摘要】國學經典中的德育名言是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集體智慧的結晶,知禮守信、自省修身、慎獨等思想教育青少年要學會自我調控、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顯示出古人璀璨的自我管理思想,對現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學教育 自我管理 青少年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15-01
一、“道德為先,修身為本”思想
國學經典培養青少年遵循“道德為先,修身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圣賢,旨在塑造青少年的完美人格。《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為堯舜”,《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人皆可以為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棄也。”只要青少年不斷增加自身的知識積累,不斷內省,修養自己的德行,就能提高自身的修為,達到“圣人”的標準。而圣人的完美人格則是通過自己潛移默化的自省、修身所達到。《論語·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認為修養德行是最重要、最應該憂慮在乎的事情。《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老子認為修身是一件鞏固根基的大事。《荀子·修身》:“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也認為高尚的人格可以通過個人長期的修養可以達到。之后的教育學家、文化大儒更是把“修身為本”的理念當成時刻謹記的準則。
二、知禮守信:自我管理思想的基石
禮儀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體現。而對于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來說,禮儀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知禮守信”的美德體現著有效自我管理散發出來的神奇魅力。儒家至圣先師孔子提倡“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認為禮是克制和約束自己言行的規范。又表明:“不學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篇》),知禮是人立足于社會及家庭的基礎。“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季札不欺己心;子罕不以玉為寶,而以不貪為寶。”(劉向《新序》二則)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通行證。而人并不是生而知禮的,需要后天的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才能達到。知禮守信是一種行為習慣的體現,是禮儀體現在人身上的自我約束,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的外在體現,映射的是自我管理能力。“知禮守信”體現的是國學教育中的自我管理思想,而折射出來的就是美好品德的璀璨光芒。
三、慎獨內省:人格自我完善的途徑
《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儒家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意識、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察覺的情況下,也能謹慎遵行道德標準,做到嚴于律己。“慎獨”從另一個層面上講,就是自克自律,在無人監督和關注的情況下,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青少年抵御誘惑的意志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果做到自省、自克,慎獨其行,善于發現自身的意識上的錯誤苗頭,并能及時自責、糾正,就能避免行動上的錯誤發生。青少年成長必須經過社會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思想和行為必須得到有效控制,這種控制就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如能汲取國學經典中“慎獨”思想,做到慎獨其行,在現實生活中砥礪自身的心智和品行,做到知行合一,在不懈的學習中提升自身修養,達到自我管理,就能順利通過社會化的過程,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人才。
四、“無為”思想精華:自我管理中規則的重要性
《道德經·第二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思想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基本思想,體現著老子高超的處世智慧和政治謀略,它不是字面上所指的無所作為,而是“無違”,順應自然變化而不妄,不違背規律,做事為人要遵從法則、原則。對于當今的青少年而言,“無為”思想精華在于努力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時刻遵從學習、生活、工作乃至自然界的各種規律,待人謙和辭讓,做事井然有序,合理安排時間,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從而逐漸塑造優秀的性格特征。“無為”是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不是過程。過程是建立可供遵循的規則,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從這個層面上講,“無為”其實也是“善為”,《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為之于未有”,即在“有”中“不為”之意,是在建立可執行度高的秩序和規則基礎上的無為而治,是在努力擁有民眾能夠自我管理的制度之下的無為而治。
教育的一切努力是使人自立成人。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最好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國學經典雖然離現代的青少年年代久遠,但它精煉而深邃,思想融入行為習慣,青少年就會更坦蕩、更仁愛、更勇毅,把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變成日常的行為習慣,鐫刻成為受益終身的思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