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
【摘要】口語課是幼師學生的必修課,能否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是判定幼兒教師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本文基于筆者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探討如何給幼師的學生上好口語課。
【關鍵詞】普通話 口語課 大同方言 講故事
【中圖分類號】G6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23-02
幼師培養的是幼兒教師,能說標準普通話是成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必要條件,能夠給幼兒講故事并且在課堂上使用恰當的教師口語也是一名合格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這就是口語課開設的目的。分析幼師的學生來源就會發現,幼師學生入學年齡普遍在十五六歲,并且大都來自大同及周邊農村,他們的母語一般都是大同方言。大多數學生沒有接觸過普通話,發音帶著方言色彩是最主要的問題。他們的口音定型多年,糾音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第一個學期主要教授語音知識,正音糾錯;第二個學期提升能力,進行講故事等訓練。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一、注重普通話和大同方言語音的對比辨正
在教學訓練中一定要抓住重難點,不同方言區的學生學習普通話的難點都不盡相同。例如在中國南方許多省份都n和l不分,對于這些省份n和l的語音辨正就是教學的重難點。大同幼師的學生大多數來自大同及周邊農村,所以研究大同方言和普通話語音的區別就十分有必要。在教學中,我會把重難點放在:
1.平翹舌音的辨正練習。大同方言中沒有翹舌音,因此,學生在發zh ch sh時,容易發成z c s 。在練習發音時,要首先幫學生找準發音部位。在發翹舌音時,舌頭放松,舌尖接觸或接近硬腭前部,舌尖微微翹起。在教學中要特別糾正學生的矯枉過正現象,一些學生為了發出翹舌音,舌尖用力向后縮,就成了“大舌頭”,發成了卷舌音。教師應告訴學生翹舌的發音方法是舌尖抵住硬腭前部那個有棱的地方,要格外注意在課堂上的正音。在練習中要多做一些對比練習鍛煉學生的發音。例如:午睡與五歲、主力與阻力等等。
2.零聲母的發音練習。大同方言在以a o e開頭的零聲母音節前加上鼻輔音n或ng,例如“安”讀作“nān”、“愛”讀作“nài”等。因此,要讓學生多熟悉零聲母音節的字,找到零聲母音節在大同方言和普通話中的對應規律,掌握零聲母的發音。
3.前鼻音和后鼻音的辨正練習。在大同方言中沒有前鼻韻母,因此,幼師學生在說普通話時經常出現前后鼻音混用的現象,有時該讀后鼻音時反而發不準了。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前后鼻音一個是舌尖鼻音、一個是舌根鼻音,要找準發音部位及方法。發前鼻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口腔的開度要小,聲音尖細清脆;發后鼻音時舌根抵住軟腭,口腔的開度較大,聲音渾厚響亮。在實際操練中,如果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區分兩個音,可以讓學生仰頭發音,這樣更容易發出后鼻音。
二、融入教學法的教學
口語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打下堅實的語音基礎,還要懂一些基礎的教學法,懂得如何教幼兒學拼音。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運用各種教法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要在拼音教學中增加繞口令或兒歌練習。單純的拼音字母教學容易枯燥,并且短時間內兒童無法吸收大量的知識,幼兒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兒童練習繞口令或兒歌,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拼音的記憶。
2.要在拼音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在教具使用上不要只局限于拼音卡片上,拼音教學可以加入各種圖片、音頻甚至視頻來輔助教學。多種感官的刺激更有助于兒童對拼音的記憶。
3.要在拼音教學中增加課堂指令。一個有序完整的課堂一定要增加各種課堂指令,兒童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有意識的加入一些課堂指令,譬如說:“看老師”、“跟我讀”等等。
三、注重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講故事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講故事在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中也是一項重點考查的內容。在第二個學期的口語課程中教學重點就會轉向朗讀技巧訓練及講故事上,這一階段的課程可以為學生順利通過普通話測試打下良好基礎。培養講故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至少要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周期。講故事能力的培養要做到三分講七分練。在講練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態勢語。在練習講故事的時候要注重各種信息的傳達,不僅要學會用言語表達信息,還要運用眼神、手勢、表情等態勢語來進行信息的交流,達到增加故事感染力的效果。在態勢語的訓練中,首先要讓學生練好站姿與走姿,讓整個人的身體自然放松保持挺拔,在開口前停頓幾秒,不要讓目光隨意移動,傳達積極自信的姿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同的態勢語可以幫助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在《猴兒吃西瓜》的故事中,如果要表現出猴王目中無人并且擁有權威的形象就可以抬頭挺胸,把身體往后仰,表現老猴子倚老賣老的形象就可以捋一捋胡須,表現小毛猴活潑好動的形象就可以抓耳撓腮。這些動作可以傳神的表達出人物的個性特征,也可以使故事更具有趣味性。
2.提高聲音區分度。學生講故事的練習材料是由易到難排列的,一開始練習的故事比較短,人物比較少,之后就會逐步增加難度,一些復雜的故事中有好幾個人物,學生在處理不同人物的聲音時就會缺少區分度,這就需要老師教授技巧,例如在《拔蘿卜》這個故事中人物比較多,里面老爺爺和老奶奶的聲音很多人就分不開了,因為老人的聲音都比較嘶啞,這個時候就可以用說話的語速來區分聲音,比如說老爺爺是個急性子,說話語速可以快一些,老奶奶是個慢性格,說話的速度就可以慢一點。總而言之,在講一個故事的時候要把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聲音來表達出來,總的原則是男性聲調低、女性聲調高;老人聲音嘶啞,小孩聲音清脆;憨厚的人聲音低沉,狡猾的人聲音尖細。在比較相近的情況下,例如兩個老人或兩個小孩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語速來控制區分度。
3.對故事進行再創作:許多同學在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會遇到難題,例如在講《兩只笨狗熊》的故事時,狐貍的聲音就是尖細狡猾的,但兩只狗熊都很笨,聲音都是粗重的,應該是分不開的。在這里就要向同學們灌輸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定要對故事進行再創作。每一個講述者都有解讀作品的權利。在不違背作品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詮釋可以豐富故事的內涵。比如《兩種笨狗熊》中的熊哥哥平時比較會照顧弟弟,憨厚些;熊弟弟平時老受照顧,性子急,這些設定會讓故事更加立體和生動。
四、注重實際操練
幼師口語課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更是一門實踐課,不僅要介紹現代漢語語音知識,還要練習教師口語,進行講故事、演講等能力的培養。學生入學兩年后要進行普通話測試和教師資格證考試,學生也有通過考試的需求,所以幼師的口語課非常注重實際的練習,整個課程從不同角度促使學生養成多說多練的好習慣:
1.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示范之后,要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練教學方法上,不能只有機械練習,還要注重師生的互動,教師要及時反饋給學生有用的信息,給予學生鼓勵,加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愛上口語表達。
2.在考核方式上除了有試卷考核方式之外,每個學期都要有口試,在口語課學習的第二個學期口試成績所占的比例會加大,這就杜絕了一些同學的僥幸心理。
以上就是筆者在教授幼師口語課程總結下來的經驗,要教好口語課要把握好精講多練的原則,根據教學經驗預設好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也不能永遠守著自己的經驗,要時時刻刻做好更新知識的準備,要常和其他優秀的老師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