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50-02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這個命題,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就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觀照教學方法;所以,王榮生教授主張“先教學什么,再教學什么,后教學什么”,而不主張“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這進一步說明了“方法的問題就是內容的問題”,內容比方法重要。在我國現行的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散文作品占主體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散文作品教學的成敗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成敗。因而,對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事關中學語文教學的全局。下面筆者擬從三個維度粗淺地談談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抓住散文教學內容的教學價值,有效提高散文教學的針對性
選入語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散文,既有“原生價值”,又有“教學價值”。 應該說,“原生價值”(傳播信息的價值)往往浮于文章的表面,容易發現,容易把握;而“教學價值”一般蘊含在語言文字的深處,沒有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自己很難發現,很難掌握。
那么,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依據王榮生教授研究的結果: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兩個并列的方面,也不是兩個并列的主題,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教學價值”是在依附于“原生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完成的?!敖虒W價值”實現的外顯標志和結果——“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學習言語作品,體驗作者是如何運用精湛的語言藝術表情達意的。在學習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積累知識,積累和運用語言,積淀文化,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2]
因此,要落實“教學價值”,必然是要讓學生先把握“原生價值”,把握了“原生價值”,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同學、教師的多角度交流、討論而實現“教學價值”。這里,把握“原生價值”是前提,實現“教學價值”是最終目標。這個過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由“語言——內容——語言”的文本閱讀過程,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挖掘和落實“教學價值”。
二、抓住散文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有效提高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篇文學作品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文學作品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盡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例如,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的審美特性在于作者把對“安塞腰鼓”這一事物的豐富的感覺用藝術化的語言(詩性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栋踩摹愤@一文本的美學特征表現在兩個層面:藝術化的感覺、藝術化的語言。藝術化的感覺既有感覺的共性,更具有感覺的個性。藝術化的感覺不會停留在事物的本身,它加進了感覺者的聯想、想象;藝術化的語言不同于日常的語言,它用各種修辭手法使描寫的對象變得豐富,變得可感,它放大了對象的感覺,擴大了對象的感覺。我們讀了《安塞腰鼓》這一篇散文,是不是對“安塞腰鼓”的感覺豐富了,是不是對“安塞腰鼓”的感覺擴大了。這就是本文的審美效果。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而要達到這一效果,在教學內容上就要抓住以上兩個層面:藝術化的感覺、藝術化的語言。鄭桂華老師在確定《安塞腰鼓》的教學內容時就是從這兩個層面展開的。她把教學內容定位在對文本語句的感受上面,在對文本語句的感受中開發學生的文學感官,讓學生體驗到文學感受的細膩、豐富的路徑與方法。
三、抓住散文教學內容的審美價值,有效提高散文教學的審美性
在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作者對生活人生的集中表現,因而意蘊是深厚的,審美價值是巨大的。例如,現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表現的是 “父親”對兒子的至情美。古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所呈現出的是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男耕女織,老有所歸,少有所養,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生活場景,這完全表現了作者的超越現實的理想美。這些積極的思想情感不但能喚起學生的思考,而且是學生在情感上獲得陶冶,思想上得到教育。這樣的結果,正是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有效實現。
總之,在確定散文教學內容時,我們可以把以上三方面綜合起來系統思考,以期達到最佳的散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J].語文學習,2004(4)
[2]陳桂生.教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