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41-01
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數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數學學習促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最核心的目標[1]。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改革和完善數學課堂教學,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課題。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
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動的、富有生命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成為兒童思考與創造的源泉。同時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發現數學概念、形成思想和方法,更能促進學生在今后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運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考、解決問題。
二、呈現形式豐富多彩,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例如,第一學段的教科書以卡通、漫畫、圖片、表格為主伴以適當的文字;第二學段的教科書仍然采取卡通、漫畫、圖片、表格和文字等形式,但各種形式的“比重”與第一學段有所不同;比如減少卡通、漫畫的量,增加圖片、照片和文字的量;第三學段則加大文字、照片和表格等形式的比重,而減少卡通、漫畫的形式[1]。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文化環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對這樣豐富多彩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上也應該是多樣化的。
例如“人民幣的簡單計算”這部分內容呈現的都是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但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人民幣計算的理解不深,因此我安排了一節游戲課,讓學生課前自制人民幣,在自制人民幣的同時學生了解到人民幣有1角、5角、1元、5元……的面值,卻沒有3角、7角、3元、4元……的面值,這樣就鞏固了人民幣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簡單計算奠定了基礎。游戲開始,我出示“商品”讓學生購買,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個別學生有買東西的經驗,只是缺乏適當的引導,于是我便在游戲的同時加以適當的點撥、講解,學生不僅積極性高而且很快就掌握了人民幣的計算。
三、經歷和發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體驗學習的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學學習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負責制定正確的教學策略,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新課程提倡讓學生“做”數學,在學習過程中去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體驗、有發現、有創新。
又如教學“米的認識”時,我采用分組合作交流學習,讓學生量一條比米尺長的繩子的長度,學生思路不同,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這時,我讓學生評價各種方法的好壞,鑒別優劣。通過比較評價,歸納出最好的方法,這樣所有學生不僅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親身探究、發現、獲得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合作交流學習。
四、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
現代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對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生主動的認識,將教材中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頭腦中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2]。因此,我在教學的設計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機會,以吸引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這樣不但能深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在合作學習與廣泛交流中誘發學生的智慧潛力。
例如,在教學“除法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老師有一根電線長12米,做一件教具要用2米,一共可以做幾件這樣的教具?一共要剪幾次?對于第一問學生在解答時沒有什么問題,而對于“要剪幾次”這個問題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說剪6次,有的說剪5次……于是我讓學生運用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試一試,看結果如何,有的學生用學具演示,有的學生在紙上畫,還有的學生用紙條作實驗……最后,得出一致的結論:可以剪5次。通過嘗試,學生不僅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開闊了思維,更體驗到了自主探索交流獲得知識的喜悅之情!
為使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理念能夠更有效的體現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之中,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努力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達到更高的水平。惟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不斷完善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02.
[2]段新芳.《小學數學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