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摘要】在如今的課堂上,人們在課堂中追求一種情境、一種創新、課堂氣氛雖不失活躍,卻缺少了一份數學課堂應該具有的扎實與穩妥。過分的修飾,往往會帶給我們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我從教幾十載,聽過的各類公開課、錄像課可謂不計其數,而今回想起來,留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值得去反復咀嚼、印象深刻的倒也所剩無幾了 。當時的眼花繚亂、光彩奪目、淹沒在非數學煙霧里的優質課、創新課 ,早已在記憶力沒有了蹤跡。其實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時我們又何嘗不是生搬硬套地去創設一些與數學內容“不合時宜”的情境學生累,老師比學生更累。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并非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回歸原生態課堂 數學味 家常氣息 扎實穩妥 真實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60-02 引言:
課堂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內在需要和發展動向,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情感。課堂有效教學要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協調好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與學生當前個性發展的需要之間的矛盾,通過課堂的有效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在這有效教學研究的大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思考看似熱鬧精彩的數學課堂,其實早已變味、變質。真正有效的原生態的課堂離我們已漸漸遠去。
師: 你們預習了今天所上的新課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
生:(齊)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
師:我們前面學習的除法和今天的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學的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今天要學習的除法算式中除數不是整十數了。
師:像這樣的題目,口算比較難,得學習筆算才能順利解決。
師: (出示課本84頁的主題圖)圖上說了什么事情?
這是有著“小學數學界的泰山北斗”美譽的邱學華老師,按照當時四年級教學進度,上了一節“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課的導入部分, 這節課的導入部分,和時下各類公開課中執教的老師挖空心思、不遺余力地去創設各種眼花繚亂、形式新穎的情境相比,邱老師的導入方法不夠時尚、似乎不能去吸引眾人的眼球,但是我認真學習了這節課的課堂實錄后,卻不由得被邱老師這種回歸原生態課堂模式所打動 。它就像是山野中的一朵小花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帶來了原生態的芬芳。這種感覺雖然普通但決不平淡,它透露出來的恰恰是一種 質樸自然的“家常氣息”,同時也還原了數學課堂的本來面目。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雖然聽過不少公開課,但是在公開課中執教計算課的老師卻少之又少。每次聽到的只有每冊教材中典型的幾個課題,大有“年年歲歲課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計算課很難出彩、出新、很難像其他課一樣去創設花哨的情境。縱觀邱老師的這一堂課 ,并沒有以往公開課中經常出現的“新、奇、特”,而是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優勢,在課堂上教師對孩子放手而不是放任,引領而不是灌輸。教師充分做好了課堂教學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在思考、討論,甚至是爭論中,自熱而然地學到了新知。
在如今的課堂上,人們在課堂中追求一種情境、一種創新、課堂氣氛雖不失活躍,卻缺少了一份數學課堂應該具有的扎實與穩妥。過分的修飾,往往會帶給我們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我從教幾十載,聽過的各類公開課、錄像課可謂不計其數,而今回想起來,留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值得去反復咀嚼、印象深刻的倒也所剩無幾了 。當時的眼花繚亂、光彩奪目、淹沒在非數學煙霧里的優質課、創新課 ,早已在記憶力沒有了蹤跡。其實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時我們又何嘗不是生搬硬套地去創設一些與數學內容“不合時宜”的情境,學生累,老師比學生更累。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并非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記得去年冬天去教研室組織的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中,有一位老師執教的《找次品》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猶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陽,成為課后眾多老師評頭論足的話題,和其他參賽老師豐富多彩的課件、極具煽情的“表演”相比,這位老師的“道具”顯得特別的“單薄”,甚至有些“寒酸”。沒有過分的修飾、沒有華麗的語言,讓學生在一種非常輕松自然而又不失活潑的課堂氣氛中掌握了知識。一堂曾經讓眾多數學老師處理起來感到非常頭疼的課,讓這位老師用最原生態的方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堂最真實而又不失創新的好課 !
邱學華老師把一節好課的標準定為“真、實、創新”。真實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真實所要達到的目標,回歸數學課堂的原生態。并不是數學課堂的復古和倒退,而是讓數學更加貼近生活,讓數學課堂更加自然平實,讓數學課堂變得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