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至2017年11月,高中學選考已歷時五次,如何有效進行二輪復習,提升復習效率是一線教師所關注的問題,基于近幾年學選考真題方向及對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思考,筆者提出區域議題的復習思路。通過對區域議題概念的界定、操作流程的明確、課堂實錄、課后效果檢測等環節,將思路付諸于實踐,起到了優化復習過程、提升復習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二輪復習 區域議題 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72-02
2015年10月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從原有的文綜模式改為雙考模式,考試時間由原有的6月提前至10月(一輪),次年4月(二輪),教學時間整整縮短了7個月。筆者認為一輪復習應側重于“掃雷式”對知識體系予以系統教學,二輪復習則應側重于以區域為著眼點了解和掌握知識框架,提升學生答題能力。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考試說明(地理)》一文中所言,“將系統地理的復習方式貫穿整個復習教學的始終,以夯實學生對核心地理原理的深層次理解”。故筆者以《地球表面形態》一課為例,探究二輪復習新思路——區域議題。
1.區域議題概念界定
區域認知素養是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能力,而區域議題基于區域認知應運而生,即把某章節置于某一微區域,結合“課程標準與考試大綱”、“考試內容與要點”、“歷年學選考真題”這一主線,對知識點進行糅合與梳理,通過一系列問題鏈的形式復習該章教學內容。
2.區域議題過程的操作
區域議題在實施過程中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三步驟展開:錨定區域議題的區域選擇——優化區域議題復習目標——構建區域議題的復習活動。
2.1 錨定區域議題
區域議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區域認知的素養,關鍵點在于對區域的選擇。高三學生在高二學習過程中已著重學習以下區域:亞洲、歐洲西部、美國,這三大區域一直是26、27兩道學考考核內容的載體,如學生區域認知能力較弱,教師可通過以上區域設置議題,如學生能力在一輪復習后有了顯著提升,則教師可選擇某一未知區域作為議題選擇,筆者在本章節中選擇非洲西海岸“倒沙入海”景觀作為區域議題。
2.2優化復習目標
復習目標的優化實則是解決“考什么”的問題,對教學目標的優化應熟知本章節內容在“課程標準與考試大綱”、“考試內容與要點”中的體現,筆者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梳理后制作授課內容與地球表面形態知識考核要點對應表(如表1所示)。
根據浙江省新高考地理選考歷次考試知識考核要求分值統計,識記類知識(a類)存在分值較高,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現象,可通過課前填空的方式完成;理解類知識(b類)和簡單應用類知識(c類)雖分值偏高,但學生掌握存在分層明顯的現象[1],教師可作為一輪復習的側重點;綜合應用歷來學生考試過程中的“攔路虎”,多見于選考內容而掌握率最低,基于一輪復習的基礎上在二輪中重點突破。因此本章節內容主要探究“描述地形特征”、“地貌形成過程”兩類知識點。
2.3構建復習活動
課堂活動的開展:一是在于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深度的學習任務清單,學習的任務清單應具有邏輯性與深度性。在“倒沙入海”這一議題中,教師設置了“納米布沙漠物質來源——沙漠臨海——倒沙入海”這一問題鏈,思維路徑上存在遞進關系,邏輯性任務清單在二輪復習中可作為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完善和建構知識體系。深度性在于教師所提供的信息與認知之間應該具有一定的思維厚度,有助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開發。二是搭建深度學習的思維支架,教師在課前須明確學生在學習任務中會遇到的難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區域背景知識的補充;同時,教師在課堂中需憑借自己的知識涵養及對學生學情的把控力度,因勢利導的予以提示。
3.區域議題的課例——《地球表面形態》
筆者依據地理學科課程標準并結合近年來浙江省與地表形態相關的學、選考真題將復習目標定為如下兩點:一是使用動態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的變化,明確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
共同作用的產物(學考要求),二是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地形與聚落形態、農業、氣候等各要素的相互影響(選考要求)
區域議題:到沙入海——納米布沙漠
目標:以非洲西海岸一線“倒沙入海”,景觀為題,圍繞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將整體區域作為復習的背景,避免出現單純引入的弊端,進而綜合考察納米布沙漠地形特征、物質來源、倒沙入海景觀形成條件。
情境創設:圖1為甲國局部區域地形圖。該國基巖海岸上覆蓋著高大沙丘,屬于納米布沙漠的濱海地帶。納米布沙漠形成于約8000萬年前的地質時期,被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因土壤呈現獨一無二的棕紅色,并與蔚藍的海洋相接,素有“一半赤焰一半藍水”的美稱。在斯瓦科普蒙德和鯨灣港一帶,滾滾沙流飛瀉入海,出現“倒沙入海”景觀。教師提問:①描述所示區域的地形特征;②試推斷地質時期形成納米布沙漠的物質來源,并簡析沙丘呈“赤焰色”的原因;③分析甲國海岸線上出現“沙漠臨海”景觀的自然原因;④說出斯瓦科普蒙德和鯨灣港一帶 “倒沙入海”景觀的形成條件。
問題設計:(1)教師從大尺度角度提出“倒沙入海”景觀區域的地形特征,該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引導學生學習把握具體描述某一未知區域地形特征的方法,明確在描述所示區域地形特征時,應著重考慮的常規考點。(2)教師探究設置“長短線并重”,研究非洲西海岸一線的自然景觀特征和成因,不僅以整體海岸“沙漠臨海”作為關注長線,更以斯瓦科普蒙德和鯨灣港一帶 “倒沙入海”景觀的形成條件作為短線。(3)通過對地質時期納米布沙漠物質來源的探究,從當前追溯到地質時期,實現了時空的轉變。
教學設計:(1)教師展示非洲西海岸地形圖,并請學生思考描述地形特征的因素,并闡述非洲西海岸的地形特征。學生認為描述地形特征時應著重考慮地形類型、地勢起伏、海岸線彎曲狀況,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2)教師將學生視角引入非洲西海岸,發現該地沙漠臨海分布,思考沙漠這一干旱半干旱地區典型地貌為何會出現在海岸邊,造成這一景觀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明確氣候干旱——沙漠景觀這一知識鏈,并思考該地氣候干旱的原因,為③問提供前置思考。(3)教師通過“沙漠臨海”案例,引導學生從圖文材料中提取信息,發現該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候干旱,寒流(本格拉寒流)途徑降溫減濕,從地形圖中發現沿海地帶地勢平坦(陸高0-200米)有利于沙礫堆積。(4)教師通過對納米布沙漠物質來源的探究,從當前追溯到地質時期,實現了時空的轉變。納米布沙漠物質的來源途徑可能多樣化:巖石的原地風化或經過外力作用搬運至此的沙礫。而沙漠物質之所以呈現棕紅色則與該地高溫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
4.區域議題的課堂效果評價
4.1優化復習過程
通過區域議題的操作過程與課堂實錄研究,區域議題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顯著有別于一輪的“掃雷”式復習,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自己對某一區域的理解,也形成和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使堆放在頭腦中雜亂無序的信息變得有章可循,減輕了記憶的負擔,也使解讀隱性信息變得游刃有余。
4.2提升復習效率
區域議題的復習擺脫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及區域背景,通過陌生且鮮活的區域及問題鏈,有效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在后續復習效果檢測中,也發現學生普遍能夠基于給定的簡單信息分析地球表面形態的形成過程及各要素的整體聯系性。
參考文獻:
[1]郭劍峰.2014-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地理選考試卷特點綜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6):51-54
作者簡介:
朱晨,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研究生,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