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英
摘 要:當前,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嚴重的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以輸入輸出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理論依據,通過分析教學效果差的原因,提出改進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輸入輸出;中學英語課堂;口語教學
第八次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更為注重學生的讀、寫、翻譯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多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低。作為英語基礎知識和語言水平還比較匱乏的初中生,情形尤其嚴重:交際障礙、語言錯誤、情景錯誤和文化匱乏普遍存在于初中英語學習中,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重輸入輕輸出、應試教育和缺乏非語言教育等現象。其他國家各種語言教學理論蜂擁而入,給我國的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發,本文從語言輸入輸出理論以及它們的關系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提出改進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幾點意見。
一、語言輸入輸出理論
語言輸入輸出理論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而在悠久的發展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階段。
(一)Krashen的輸入假設
輸入系統(input)和輸出系統(output)是英語教學與學習實踐的兩大主要系統,Krashen認為一個陳述和兩個必然結果為語言輸入假設,在學習語言過程中要實現真正的語言學習必須要有輸入,這是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
(二)Swain的輸出假設
Swain對Krashen主張的把語言輸入作為語言學習的唯一條件提出了反駁,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理論,他認為通過口頭或者書面語言的產生,學生就能學習語言。Swain通過對加拿大的法語沉浸式教學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校學生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一些課程由法語教授。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語言輸出,并且在使用目標語時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
(三)Long的相互作用假設
輸入輸出理論的第三個代表是Long。Long認為雙向作用比單項作用更重要,在雙向作用過程中,對話者之間直接進行反饋,表明它是否理解對方的含義,這種雙向作用會增強學習的效果,這表明相互作用的原理強調輸入和輸出在學習中的雙重作用。
二、語言輸入輸出理論對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一)選取難度適中的口語教學語言輸入
學生的語言輸入必須是經過設計而且適合他們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學中設計和使用“聽和做”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指令,要求學生按照指令來進行具體的行為,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及時提問,教師幫助學生解決疑難點,促進教學交互性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除口頭教授外,還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豐富學生的語言環境,學習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語言環境視野,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語言輸入轉為主動進行口語輸出。
(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口語教學模式
我國的英語課堂口語教學模式還保留傳統教學方式,仍然以教師為中心,還是填鴨式教學模式。要讓學生自覺養成語言輸入的習慣,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口語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魅力,鼓勵學生主動開口說英語,讓口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開放式課堂口語教學。
(三)情感策略
口語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日積月累的堅持,在堅持過程中需要學習者保持積極良好的學習狀態。部分學生不敢或不愿開口發言,存在“語言水平低”和“語言自我意識強”之間的矛盾,教師應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積極參加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主動找到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點,及時糾正學生口語訓練中的出錯,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訓練中的出錯率,最大限度地使輸入語言知識轉化為其本身的輸出語言能力。
(四)輸入和輸出策略口語教學的平衡
課堂口語教學與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密切,輸出須有輸入,輸入必須輸出。學生語言輸出的基礎是足量的語言輸入,而目前學生口語輸入渠道主要還是教師課堂的傳授內容以及日常的媒體,所以大量教學實踐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語教學輸入時應聯系實際生活,有感情、有畫面地輸出給學生,而不是過分強調語法,只有把口語輸出變成有趣的、生動的、與現實相結合的活動,學生的接受能力才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才能有效地被學生接受,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文章或對話都嘗試用英語闡述出其主要內容,提高學生的輸出能力。
(五)糾錯策略
口語表達有錯誤是學生練習提高口語表達過程中的必經過程,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我們需要輔助學生走過這一過程,糾錯時需要因學生而異,注意時機方式,正確地引導和鼓勵,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能更準確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想法。
要實現高效的口語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在教學中實施難度適中、數量充足的輸入,同時加強語言輸出,平衡好輸入、輸出的關系,轉變教師角色,建立實際的口語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糾錯,課堂上隨時提高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性,讓學生擺脫中文轉英文翻譯的思維習慣,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而不是啞巴英語。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