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摘 要:如何釋放師生潛能呢?摸清“困道”,尋找潛能;打開“通道”,釋放潛能;拓展“渠道”,放飛潛能,讓課堂變得輕松、快樂、
高效。
關鍵詞:“困道”;“通道”;“渠道”;釋放潛能
隨著課改的推進和深化,不少地區和學校也如火如荼地對課堂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涌現出了好多教學模式:山東的“杜郎口模式”“271”模式、“循環大課堂”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等等。我們連云港市也先后推出一些教學模式,發展至今,就是“釋放師生潛能的高效課堂”。那么如何釋放師生潛能呢?今天筆者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摸清“困道”,尋找潛能
我們的傳統課堂,老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學生有的能接受老師的“灌輸”,有的則不能。老師總是把自己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和“有效”方法,按照自己設定的意愿傳授給學生。老師很辛苦地講授,學生很累地接受。一考試,老師講了多少遍的題目學生還是錯得一塌糊涂。老師覺得不可理解:自己講了多少遍,學生應當會做的,為什么學生還是錯了呢?這主要由于被動學習造成的。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可知: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兩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5%~90%不等: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留5%;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10%;視聽結合,知識保留20%;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30%;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50%;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75%;教授給別人,知識保留90%。前四個都是被動接受,屬于被動學習,學習效率相對比較低,而后面的幾個都屬于主動學習范疇,效率相對比較高些。
二、打開“通道”,釋放潛能
要想跳出被動學習的怪圈,釋放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主動學習,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
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快樂,才會不知疲倦。課堂上,學生的最大需要是什么?學生在課堂的最大需要是被肯定,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我們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自主的活動中獲得自我價值,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我的課堂,我做主”不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學生在自己主宰的一方課堂里,無拘無束,自由思考,自主探索,永不疲倦。
2.讓學生分享(講授)成為常態
傳統的課堂都是老師在分享(講授),偶爾也有學生在分享(講授),老師分享(講授)是常態。而我們必須打破這一常態,建立新的常態——讓學生分享成為常態。我們老師要學會解放自己,把講授的權利移交給學生,這樣學生自主高效,老師輕松快樂。掌握知識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分享,在初始階段,分享可能是個別優生的專屬。作為老師,我們要鼓勵幫助那些后進或困難的學生去分享,讓他們也參與到分享的行列中。讓課堂成為“兵練兵”“兵教兵”的“校場”,老師在“場”外觀戰。“校場”上“塵土飛揚”,而我們老師在“點將臺”上“指點”英豪。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豪情滿懷,凱歌飛揚。
3.搭建小組合作和小組競爭的“平臺”
21世紀技能中學習和創新技能就包括交流與合作,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和革新能力。我們的學生不僅要面向現在的課堂,還要走向日新月異發展的未來社會,所以我們的課堂要培養學生適應現在和未來的技能。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發展中沒有一種發展是與別人無關的。從小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分組之后任何一位組內成員都有責任掌握學習內容,只有每位成員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幫助,互相合作。比如,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需要大量的實際數據,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組,各負其責,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贏。
因此,我們要讓合作從身邊開始,討論從現在養成,競爭在個人與小組之間。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搭建他們活動的平臺,讓我們的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合作中交流,合作中討論,這樣的課堂才會熱血沸騰,興致盎然。
4.建立多元的激勵機制
學生的活動需要進行肯定。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被人認同,提升自我價值。這種自尊、上進心的心理是健康的,學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他們的自尊得到了滿足,就會萌發幸福的體驗。這種體驗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信心和進取心,激發學生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去爭取更大的成績。
當學生在思想、學習和各種活動中表現出某種程度進步時,哪怕帶有某種偶然因素,老師也應以敏銳的觀察力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予以公開表揚和鼓勵。例如,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但因某階段較為努力或興趣所致,有一次測驗成績有所提高,老師就應當抓住這次機會予以鼓勵。幫助學生找出進步原因,使其樹立信心,繼續提高。
我們要建立多元的激勵機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例如,獎勵積分,頒發獎狀、獎杯,把進步和優秀的學生相片或視頻在家長會或學校大展屏上展示,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三、拓展“渠道”,放飛潛能
我們的學生已經學會了第一層次的分享,掌握了最好的學習方式。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插上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翅膀,放飛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了。分享的成果,由學習他人所得變為分享自己獨自探索的成果。我們老師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飛行平
臺”——拋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和意識,發展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找到阻礙潛能發展的“困道”,打開釋放學生潛能的“通道”,再拓展放飛潛能的“渠道”,我們的課堂就一定會變得輕松、快樂、高效。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