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雅
摘 要:從《第13課東漢的興亡》中可知本課講解內容為東漢的興亡過程,為敘述性歷史課程,這樣的課程要注重通過探討國家興盛和衰亡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拓展,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本質。
關鍵詞:東漢的興亡;原因;歷史思維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取自于教育部編歷史新教材。
1.本課在本單元和教材中的地位
本單元為《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本課《東漢的興亡》為其中一課,相比之前有的教材是沒有東漢這一課的,部編教材突出了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完整性,更突出了歷史的時空觀。
2.本課內容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黃巾起義。三個子目是隨著時間順序而展開的。第一個子目“光武中興”講的是劉秀建立東漢的時間、背景和鞏固統治的措施;第二個子目“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講的是東漢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這種惡性循環導致朝政腐敗,成為東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個子目“黃巾起義”講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爆發過程和影響。第二、三子目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教學目標】
1.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光武中興,認識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2.分析“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歸納中國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3.了解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認識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制。
【重點】光武中興;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
【難點】外戚宦官專權的深層次原因。
【教學過程】導入:展示圖片:劉秀廟。有人說,劉秀是歷史上最親民的一位皇帝。他是個皇子龍孫,家道中落,寒微無名。他九歲父母俱亡,成了孤兒。然而,他雄心壯志,有膽有識,開創基業,永垂青史。他是誰?他是怎樣從一個寒微無名的路人逆襲成為一代有為君主的呢?
一、東漢之興
1.東漢的建立
“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以百萬數。”——《漢書·谷永傳》
說明西漢末年政治腐敗,大興徭役,增加賦稅,以致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西漢王朝已經岌岌可危。
公元9年,外戚(解釋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
滅亡。
簡單介紹王莽新政。知道王莽的施政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各地農民起義。此時劉秀也打出“復高祖之業”的旗幟,組織軍隊反莽。后來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西漢宗室劉秀在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聯系對比:西漢時定都西安)劉秀就是光武帝。經過長達十數年的統一戰爭,劉秀終于平定各地起義,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2.光武中興措施
光武帝親自參加過推翻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親身體驗到農民的巨大力量。面對東漢初期社會凋敝的景象,他會怎樣治理國家呢?
為鞏固統治,光武帝借鑒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
(1)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作用:為農業提供勞動力,促進生產發展,緩和階級矛盾)
(2)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作用:精簡管理,吏治清明)
(3)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作用:緩和民族矛盾)
分析圖表:全國戶籍人口的變化情況,可知光武帝統治期間,人口增加。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小組探究:西漢出現“文景之治”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盛世時期;東漢出現“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請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現有哪些共同原因?給我們哪些啟示?
二、東漢之亡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依據課本材料回答:
(1)算一算:這些東漢的皇帝即位時的年齡平均是多少?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2)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國家嗎?會造成什么后果?
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權。
(3)皇帝長大后,可能會有什么想法?有6位皇帝在繼位后已經成年,他們想要什么?
不甘心君權旁落,要親政(親自行使君權)。
皇帝依賴身邊的宦官(解釋宦官),設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寵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由于外戚宦官是與皇帝有姻親關系或得到皇帝寵幸才能得勢。所以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深層次原因是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制。
2.黃巾起義
統治的黑暗加劇了階級矛盾,地主階級爭權奪利,遭殃是老百姓。東漢后期災荒連年,真是雪上加霜,廣大老百姓再也無法活下去,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
了解黃巾起義的背景、時間、領導人、特點(創立太平道,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結果、影響。
思考:黃巾起義被鎮壓,是不是意味著東漢朝廷轉危為安呢?
閱讀課本第61頁的知識拓展:州牧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王朝走向瓦解。
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東漢滅亡。
從東漢的興亡中,我們可以吸取到哪些歷史經驗和教訓?(或者說給我們哪些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者要順應民心,要善于調整統治政策。
參考文獻:
[1]袁延勝.東漢光武帝“度田”再論:兼論東漢戶口統計的真實性問題[J].史學月刊,2010(8).
[2]曹金華.光武帝劉秀研究辨疑[J].南都學壇,2008(1).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