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秀英
摘 要:2017年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引發廣大考生和網民的熱議,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魚”。面對熱議,一線語文教師一方面應該客觀看待,另一方面更應理性分析,找出考生“敗給一條魚”的真正原因,引導學生借“路”突圍,變閱讀“天塹”為“通途”。
關鍵詞:閱讀題;教材;高考;規律
2017年,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成為高考的“話題王”,引發了浙江考生和網民的熱議,甚至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魚”。高考現代文閱讀題難,考生得分率低,這可以說是近幾年語文高考的一個常態,浙江卷尤其如此。而今年之所以引發高度熱議,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小說講述的是過去物質匱乏年代里的故事,這與高三考生有一定的距離感,增加了考生的閱讀理解難度;二是小說結尾“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考生難以理解為何“早已死了”的魚“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試卷第13題恰恰要求考生說說小說這樣結尾的好處。
誠然,作為最權威的選拔性考試之一的高考,語文試題的命制應該更為謹慎、科學;答案的擬制既要規范,更要有彈性,要符合文學作品的多義性、豐富性和模糊性的特點。但是,眾所周知,命題者提供的標準答案只是一個參考答案,在高考閱卷過程中,閱卷組會在尊重文本內容和考題考點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考生的閱讀理解情況和答題情況,并據此擬定更為詳細、更為合理、操作性更強的評分細則。今年也不例外。筆者以為,作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和準高考生,與其跟風熱議“詭異的光”,大肆批判語文試題和語文答案,不如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客觀看待,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借“路”突圍,使閱讀“天塹”變為“通途”。
一、借教材之本,尋源頭活水
《2017浙江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文學類文本閱讀”考試要求如下:
1.作品結構的分析,作品主題的概括
2.作品體裁基本特證和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
3.重要語句豐富含義的體會,精彩語言表達藝術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賞,作品內涵的賞析,作品藝術魅力的領悟
5.對作品所表現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價
6.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發掘
7.對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探討
8.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2017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四道試題:
1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氣息: (2分)
1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2.“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5分)
13.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從題目數量看,五題變為四題,題量減少,分值不變;從考點設置看,或局部或全篇、或內容或形式、或理解或表達,多角度考查考點;從能力層級看,理解、分析、鑒賞、探究,梯度性強;從文章內容看,文章講述的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我”六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故事。正如作者鞏高峰所說,《一種美味》是用反諷的手法描寫苦難,結尾突然逆轉,提示了“美味”的兩層含義;而這種結尾,是一種“歐·亨利式”結尾,帶有一種魔幻
色彩。
上述內容告訴我們,無論是試題設置、考點要求、能力層級,還是原作者的寫作意圖等,2017年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既沒有超出《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也沒有超出考生應掌握的知識范疇。可是,為什么眾多考生面對《一種美味》及其考題時卻大喊“難”呢?表面上看,是考生被魚那道“詭異之光”弄得詭異了,嚇懵了;實際上,還是在于考生把書讀死了,沒有做到或較好地做到知識能力的轉換和遷移。“歐·亨利式”結尾來自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專題“珍愛生命”《最后的常春藤葉》,是學生學習該課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而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最后一單元中就已涉及,如《沙之書》《騎桶者》等。很顯然,很多考生并沒有做到立足課內,吃透教材,借助教材這個“源頭活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學生閱讀最好的例子。《最后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名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是其作品的一個突出藝術特點。在新課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在課堂上借助《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既告訴學生何謂“歐·亨利式”結尾,并教給學生同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進行適當的拓展,閱讀歐·亨利的其他代表作,如《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黃雀在后》等,進而儲備大量類似的“活水”,那么面對那條魚的詭異之光時,考生就能較好地對課內知識進行適當的轉換和遷移,不至于如此落荒而逃。
高考命題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一線教師除了要重視諸如默寫等教材內容在高考試題中的直接呈現外,還要關注教材知識在高考試題中的間接呈現。比如,2011年浙江卷第13題:“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參考答案如下:第三人稱敘述:①突破開篇以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的局限,較為自由地展現事件過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②拉開了敘述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更具客觀性。顯然,該題的設置就直接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的單元話題“敘述人稱”有關,而敘述人稱作用的第二個得分點也直接來自該單元的話題內容。又如2014浙江卷第12題“‘買玉情節中,作者使用了‘歐·亨利筆法,試做簡要分析。”考生要對“歐·亨利筆法”作簡要分析,首先必須要了解什么是歐·亨利筆法,這種筆法有怎樣的特點,然后才能回歸文章,找出哪些內容是“出乎意料”,哪些內容是“又在情理之中”。
二、借高考之題,覓解題良方
高考是指揮棒,高考是風向標。密切關注高考動態,認真研究高考試題,是每一位高中一線教師的必修課。認真研究高考試題中文學類文本語料特點及其試題設置,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總結一些規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服務于高三語文教學。
小說與散文,是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語料體裁的不二選擇。縱觀2009—2016年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語料,除2009、2011年是國外小說,其余均來自國內,或散文,或小說;且2011年浙江樣卷、浙江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語料《胡安發現了一條繩索》《第9車廂》具有濃厚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其中,“繩索”“第9車廂”均具有某種象征、隱喻意味,對考生準確理解小說主題至關重要。如此看來,2017年浙江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語料在體裁選擇上并無新意,無外乎綜合了近七年的選材特點,選擇了具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中國當代小說。另外,從命題考查的角度看,對情節的考查綜合性強,幾乎成為高考小說閱讀的必考點。如2014浙江卷第12題:“‘買玉情節中,作者使用了‘歐·亨利筆法,試做簡要分析。”第13題:“小說結尾處,李老板為什么會悄悄摘牌走人?”2015浙江卷第14題:“本文開頭兩段不避其繁,結尾兩段不避其簡,作者為什么做這樣的結構安排?”又如,2017年9套高考試題,其中就有5套試卷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考查文章的結尾藝術,它們分別是:浙江卷第13題:“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江蘇卷第16題“請探究小說結尾的表達效果。”北京卷第22題:“作者在結尾說‘我知道我雖然來過了,但卻遠遠抵達不了這河的深奧。請根據文意,說明‘這河的深奧的含義,‘抵達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山東卷第22題:“本文結尾寫到‘我下意識地去摸槍栓,那么‘我會再向公鹿開槍嗎?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天津卷第18題:“賞析文章末段的文字。”全國卷1第6題:“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
分析。”
從以上高考小說閱讀試題可以看出,命題者不但非常關注小說的結尾藝術,而且考查的綜合性強,難度大,分值也高。因此,在高三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小說結尾的表達用語,如“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深化主題”“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了解小說最基本的結尾特點,如喜劇、悲劇、情節陡轉、 “空白式”等,更要幫助學生構建“環境、情節、人物、主題”四個維度的小說鑒賞體系,讓學生真正明白:情節是為塑造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服務的;對小說結尾的鑒賞不是孤立的,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小說結尾的鑒賞與小說的整體閱讀,與小說情節結構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主題的表達乃至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甚至作者的創作風格、讀者的閱讀需要都是密切關聯的。而考生在小說閱讀和答題時,也不能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有整體意識、背景意識,既要讀懂文本,明白文章寫了什么,也要讀懂作者,清楚作者想表達什么,反映什么。
高考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高考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作為一線教師,只有從起點出發,從終點思考,善于借助“教材”“高考試題”兩條大路,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讓閱讀這座“天塹”變“通途”,并最終在高考中取得不俗的
成績。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