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巍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中學,廣東肇慶 526000)
培養高中生成為全面發展型人才,除強化培養他們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能力以外,對他們強化進行傳統音樂教育和教學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對高中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同時,也是提升高中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理念,將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引入高中音樂課堂進行教學,既能培養高中生的愛美意識,還能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傳統而優秀的音樂素材是對高中生進行美學教育和愛國教育的最佳素材。目前的高中音樂課程并不乏優秀傳統音樂素材的安排,其目的也就在于此。既需要高中生繼承傳統文化藝術,又能從傳統優秀的音樂教育中增加愛國情愫。不過,在目前崇尚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高中生為迎接高考,除偏讀的“音樂特長生”以外,許多高中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都是淡于腦后,甚至拋棄了對音樂課程的學習,更談不上對傳統音樂課程的學習。這是亟須改變的一個現實狀況。
高中生已接近成年人,他們擁有了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持有個人見解。許多高中生都認為,讓自己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是實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第一步。因此,要想考上大學,特別是考上名牌大學就必須首先學好高考的應試科目,至于其他諸如音樂之類的課程,則是可學可不學。于是,他們將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了對高考應試科目的學習上。偶爾接觸到的音樂,也只是為了休閑一下。即使是備戰高考的“音樂特長生”,他們對音樂的學習依然也是圍繞應試所需而專注“考證”的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報考音樂院校,既需要有音樂專科考前通過的“特長專業證”,還需要將文化課考好,否則,依然不能如愿。因此,高中生對傳統音樂課程學習的認識性不但不高,反而趨向于“零”。這是嚴重制約高中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瓶頸問題。
音樂原本就被高中生視為點綴課,而傳統音樂則被他們認為是遙遠而無用的東西[2]。學習音樂,要么就做音樂藝術家,要么就不學。普通的高中生想要登入音樂大雅之堂,談何容易?所以,高中生普遍認為,學習音樂,或者是學習傳統音樂,都不會給自己的前程或經濟帶來什么效益。為此,他們冷落了音樂,輕視了對傳統音樂的學習。在高中音樂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學校、非音樂教師以及眾多的學生家長連同高中生他們自己,都非常重視對高考應試科目的學習,很少想到高中還有音樂課程的存在。如此的功利思想,嚴重影響了高中生對傳統音樂課程的學習,從而也就忽略了對自己美育素質的培養;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高中生對知識面的擴展,使之缺乏相應的藝術修養。
在一再提倡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否將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則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考究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教學,可以說至今還未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教學體系。不論是從教材的提供上,還是在高中學校的教學地位上,抑或是在教師的素質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成為高中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障礙。高中學校的傳統音樂教育不同于專業音樂院校或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宗旨。雖然如此,高中學校還是未把握準音樂教學的準確定位,將所有的音樂教學設施和師資全部給了音樂班的特長生們。因而忽視了非音樂班高中生的音樂教育,最終將高中音樂教育教學引向了偏離的軌道,這就更不用說對高中生要進行傳統音樂課程的教育了。
教材建設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教師教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依據,更是實現教育教學計劃的重要因素[3]。作為面向高中生的音樂教材,既要有一定的音樂欣賞價值,又要有培養學生美育的作用,還要有普及一般音樂知識和學習傳統音樂的內容。僅就目前所使用的高中生音樂教材來看,相對于高中生而言,顯得有些過于專業化。因音樂而音樂化,但又缺乏相應理論性知識面的寬度,也缺乏對傳統音樂欣賞的更多內容。以這樣的音樂教材對高中生進行施教,難以起到提高他們音樂欣賞水平的作用,過于專業化,打消了高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理論的淺顯與知識面的窄化,都會令高中生難以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致。
高中生備戰高考而忽視對傳統音樂課程的學習似乎情有可原,畢竟傳統音樂課程是非高考應試科目。但只顧備戰高考或將學習目標一味指向高考,同樣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目前的高考應試題目愈加靈活,并側重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檢驗,其中不乏對簡單音樂知識因素的涉及。如果高中生非常缺乏相應或基本的傳統音樂知識,勢必將影響高考成績。再有,音樂課程教育,包括傳統音樂課程教育是對高中生全面素質提升的教育,很多傳統音樂因素又是提高高中生全面素質的優秀培養素材。如果一名高中生具有知曉古今中外很多知識的能力,就能在寬闊的知識面平臺展示自己的綜合實力,成為各種知識功底深厚的人,對駕馭高考題目往往能做到思維敏捷。這其中,并不缺乏傳統音樂知識的功勞。為此,高中生提高對傳統音樂課程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是實施高中音樂教學的基礎。
高中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僅以高考作為唯一標準的衡量,它確實不能給高中生帶來看得見和摸得著的實惠。不學傳統音樂知識或者是淡化對傳統音樂知識的接受,從表面上看似乎很正常。假如以提升高中生全面素質作為標桿衡量高中生的成長過程,則有“書呆子”與“活泛能力之人”的區分。國家依靠教育培養的人才,既需要一專多能的人才,也需要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音樂帶給人的是一種歡快、一種愉悅、一副好的心情;而傳統音樂帶給人的又是沉甸甸的厚重歷史知識底蘊。高中生在音樂力量的感召下,尤其是在傳統音樂深沉的鼓舞下,他們會以飽滿的激情和向上的斗志做好各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就是在音樂力量的鼓舞下,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有所提升。高考應試科目的功利性與傳統音樂厚重力量的鼓舞性,兩者便有了相得益彰之效,對高中生全面發展則是有益無害。

高中學校不僅僅是在培養高考生,也是在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傳統音樂課程教育是培養高中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高中學校的傳統音樂課程并非可有可無,也并非是僅僅面向音樂特長班學生施教。任何一名高中生都需要得到傳統音樂的熏陶,以便提高他們在傳統音樂方面的素養,且從傳統音樂課程教學中吸收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做好高中音樂課程中傳統音樂教學的實施工作,學校必須做到定位準確,并為此創造優質的硬件條件和師資條件。然后,在面向所有高中生施教傳統音樂課程基礎上,既不要隨意擠占音樂課而讓位給其他文化課,也不要利用音樂課時間搞非音樂活動。明確高中生同樣需要傳統音樂課程教育,將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同其他文化課教學做一視同仁的對待;并將傳統音樂課程列入高中生結業的考核科目,以引起學校對高中生學習傳統音樂課程的重視。
教材建設不是高中學校可以把握的事情。但作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強化高中音樂教材建設,讓高中音樂教材內容的安排更趨于合理,并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傳統音樂教學的內容,為高中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實施提供更多切合高中生學習實際的內容。
總之,高中音樂課程中的傳統音樂教學實施任重而道遠。關鍵是受高考應試教育影響導致高中生及其家長的不重視,高中學校難以把握音樂課程中的傳統音樂教學定位;加之教材建設不盡科學合理,高中生全面素質教育措施難以落實等,給高中音樂課程中的傳統音樂教學實施帶來了不小的困惑。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傳統認識觀念上加以改變,將高中生全面素質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