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王愛民,胡 毅,倪金金,喬 幗,徐 跑,劉 波,徐鋼春,陸永生
(1.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特色水產資源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長沙 410128; 2.鹽城工學院/江蘇省沿海養殖魚類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沿海池塘養殖生態重點實驗室,江蘇鹽城 224051; 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無錫 214081)
梭魚屬于鯔形目鯔科,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沿海,喜棲息于江河口和海灣內,也進入淡水中生活。梭魚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從生態養殖的角度來看,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梭魚的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梭魚作為經濟型魚類,有關它營養需求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張春暖等通過投喂6組脂肪水平不同的飼料,研究梭魚對脂肪的最適需求量,結果表明,梭魚適宜脂肪水平為9.30%~9.64%[1]。
蛋白質是影響魚類生長和消化道組織的主要因素,不僅為魚類提供合成各種氨基酸,也是魚體內酶、激素等重要物質的主要成分[2]。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類的生長有很重要的影響,當飼料蛋白水平過低時,魚類的生長受阻,生長速率低,同時由于魚類攝入的蛋白質不足,腸道黏膜及消化腺體細胞更新受到障礙,肝臟和胰臟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功能受損,從而引起消化機能障礙,若飼料蛋白水平長期過低,魚類的抵抗力下降,發病率將增高,但是飼料蛋白水平過高,會增加魚類肝臟的負擔,也不利于其生長,因此研究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類生長的影響在水產養殖中具有重要意義[3]。
基于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梭魚關于飼料蛋白的研究還未見相關報道,本試驗通過投喂26%、28%、30%、32%等4種蛋白水平的飼料,研究其對梭魚形體及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為開發梭魚高效環保配合飼料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所用梭魚均采購自江蘇省鹽城市大豐龍辰特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選取大小均勻、反應靈敏、健康的梭魚。
基礎飼料原料主要由魚粉、花生粕、菜籽粕、DDGS、小麥、米糠、豆油、磷酸二氫鈣、預混料組成,原料經粉碎機粉碎,過80目篩,在基礎飼料中豆粕的添加量為15.00%、10.50%、6.00%、1.50%,蛋白水平分別為32%、30%、28%、26%,配制成4組蛋白水平的等能飼料,試驗飼料配方見表1。

表1 試驗飼料配方組成(干物質基礎)
注:預混料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養殖試驗在鹽城市大豐龍辰特種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周期2個月(2016年7—9月),采取池塘工業化養殖模式,分為4組(共12個水槽),每組3個重復(3個水槽),水槽長22 m、寬5 m,水深2 m,水槽容積約為200 m3,每個水槽放入2.0萬尾,平均體質量約為93.7 g梭魚魚種,分別投喂26%、28%、30%、32%試驗飼料,每天投喂3次(06:30、12:30、17:30),飼養期間保持各個水槽養殖條件一致,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水溫為27~28 ℃,pH值為7~8。
飼養60 d后禁食24 h,每個水槽隨機選取10尾大小均勻、健康的梭魚,用MS-222迅速麻醉,稱體質量并測量其體長、體寬、體高、眼徑、尾柄寬等形體指標。尾靜脈釆血,然后將梭魚解剖,取出內臟,并稱內臟、肝臟和胃的質量。血清于-20 ℃下保存待測。
試驗數據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s檢驗,數據統計的顯著性水平為0.05。
由表2可知,隨著飼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梭魚的肥滿度、胃體指數、臟體指數及肝體指數均沒有明顯變化。飼料蛋白水平為30%時,梭魚的肥滿度最低;胃體指數在蛋白水平為30%時最低,在32%時最高;梭魚的臟體指數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并且在30%飼料蛋白水平時最低;肝體指數呈下降的趨勢。各組間形體指標沒有顯著差異。

表2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形體指標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各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字母相同或無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下表同。
2.2.1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血液蛋白代謝的影響 由圖1及表3可知,飼料蛋白水平為32%組總蛋白含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28%組最低,2組差異顯著(P<0.05)。飼料蛋白水平為26%組白蛋白含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28%組最低,2組差異顯著(P<0.05)。飼料蛋白水平為32%組球蛋白含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26%組含量最低,飼料蛋白水平為32%組、30%組明顯高于飼料蛋白水平為28%、26%組(P<0.05)。


表3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2.2.2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血液脂肪代謝的影響 由圖2、表3可知,飼料蛋白水平為26%組梭魚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28%組膽固醇含量最低,4組差異不明顯(P>0.05),總體呈下降趨勢;飼料蛋白水平為26%組梭魚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飼料蛋白水平為28%組甘油三酯的含量最低,4組差異不顯著(P>0.05),總體呈下降趨勢。
2.2.3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肝功能的影響 由圖3、表3可知,梭魚血清中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活性差異不顯著(P>0.05),谷草轉氨酶活性在蛋白水平為26%時達最高,在蛋白水平為28%時最低,但兩者差異不顯著(P>0.05),蛋白水平為28%時谷丙轉氨酶含量最低,各個蛋白組間變化不顯著(P>0.05),堿性磷酸酶分別在蛋白水平為30%、28%時達到最高和最低,但4組差異不顯著(P>0.05)。
肥滿度是魚的質量與魚體體長立方的比值,反映的是魚類的生長情況和肥瘦程度。肥滿度高,表明魚的形體好,生長快。以往的研究表明,地區、溫度及個體性成熟年齡會對魚類的肥滿度產生影響。例如,通過測量云南昆明和四川2種地方裂腹魚的肥滿度發現,在四川飼養的裂腹魚的肥滿度高于云南昆明的裂腹魚[4]。李忠爐等研究渤海和黃海小黃魚時發現,水溫升高會導致小黃魚肥滿度增大,個體性成熟年齡小的小黃魚肥滿度比較小[5]。本試驗結果表明,4種蛋白水平的飼料對梭魚的肥滿度無顯著影響。這和黃姑魚研究得出的結論[6]一致,類似的結果在大黃魚[7]、寶石鱸[8]等魚類上都有發現。鄧偉用22%、24%、26%、28%、30%、 32%等6種不同全植物蛋白水平的顆粒飼料投喂團頭魴,發現其肥滿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蛋白水平為30%時達到最大,說明蛋白水平過高反而不利于團頭魴良好體型的形成[9]。本試驗結果與團頭魴的報道不一致,可能受到魚種、養殖模式和飼養條件等差異的影響。


內臟質量、內臟指數作為評價動物生長發育程度和器官功能的2個常用指標,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常被使用。臟體指數是內臟質量與體質量的比值,用來衡量水產動物形體、健康狀況的指標[10]。本試驗結果表明,26%、28%、30%、32%等4種蛋白水平飼料對梭魚的臟體指數沒有顯著影響,各試驗組間梭魚的臟體指數很接近,說明這4種蛋白水平沒有對梭魚的內臟造成負擔,類似的結果在鯽魚中也有報道[11]。有關魚類內臟團增量的研究,大都是由脂肪引起的魚類內臟增質量,Aksnes等研究黑線鱈發現,由于魚類腸道外面儲存了多余的脂肪,從而使得內臟質量增加[12];芙蓉鯉鯽也有類似的報道[13]。但也有研究表明,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類的臟體比產生影響,達氏鱘幼魚的臟體比隨飼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趨勢[14],飼料蛋白水平過高,也會增加魚類內臟的負擔,也不利于其生長[15]。本試驗結果和達氏鱘不一致,可能因為魚的品種不一樣,內臟所能承受的蛋白水平程度也不一樣,有關梭魚內臟所能承受的蛋白水平還須進一步研究。
胃體指數是魚體胃的質量與體質量的比值。本試驗中各試驗組梭魚的胃體指數相近且沒有明顯差異,說明不同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的胃體指數沒有顯著影響。對于魚類,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器官,并不是所有的魚都有胃,可以把魚分為有胃魚和無胃魚,一般偏草食性魚類具有胃,如鯽魚、鯉魚,反之肉食性魚類沒有胃。目前,還沒有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類胃體指數影響的報道,因此有關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胃體指數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魚類上,肝臟被視為脂肪和糖原沉積的主要場所,肝體指數一般作為肝臟脂肪或者糖原蓄積的表觀指標,肝體指數是魚類肝臟質量與體質量的比值。本試驗結果表明,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的肝體指數沒有顯著影響,與寶石鱸[8]、金頭鯛、大西洋鮭和歐亞鱸的研究結果一致。以魚粉、豆粕和小麥粉作為蛋白質源配制6種等能飼料喂養黃姑魚,發現各組的臟體比、肝體比及肥滿度的變化差異不顯著[6]。吳強強等研究發現,不同飼料對黃顙魚的形體指標有一定的影響,但差異不顯著,而黃顙魚臟體比和肝體比的差異主要是由飼料中所含蛋白質水平引起的,原因是粗蛋白給魚體肝臟帶來負擔,從而影響了臟體指數和肝體指數[16]。本試驗中各組梭魚的肝體指數沒有顯著差異,說明26%~32%的飼料蛋白水平沒有對梭魚的肝臟造成負擔。
3.2.1 飼料蛋白水平對梭魚血液蛋白代謝的影響 蛋白代謝能力反映了機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利用情況。食物中的蛋白在動物體內降解為氨基酸,被機體吸收利用合成生長所需的蛋白。總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及白球比是評價動物蛋白代謝的主要指標。球蛋白是機體的免疫蛋白,參與機體防御,保護動物不受外來入侵。白蛋白的含量在血液中較高,且會受到攝入蛋白量的影響,通常用以修復并保護破損的蛋白質,維持血液環境的穩定。
彭士明等在針對黑鯛的研究中發現,在正常范圍內,隨著蛋白水平的提高,魚類的蛋白質積累量逐漸增加[17]。邵慶均等在研究飼料蛋白水平對寶石鱸的生長影響試驗中發現,33%蛋白組中的肌肉蛋白含量顯著高于23%和28%蛋白組[8]。本試驗中梭魚體內的蛋白含量隨著蛋白水平的提高而表現出顯著差異,與黑鯛和寶石鱸的研究相一致。高蛋白的飼料能夠給梭魚提供更多的蛋白質,魚類所能獲取的氨基酸量更多,直接促進魚類的生長,魚類的蛋白代謝速率提高,血液中的蛋白含量相應上升。
3.2.2 不同蛋白水平對梭魚血液脂肪代謝的影響 血清中的脂類是反映魚體脂肪代謝的指標,魚類會從食物中吸收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過量的脂類物質會被轉移到肝臟組織中。相應地,肝臟中累積的內源性脂肪也會轉移到外部。而這些過程中脂肪的轉運工作都是以血液為載體進行的。因此,魚類的脂肪代謝水平會在血液指標中得到體現。
在研究吉富羅非魚[18]的過程中也發現,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升高時,粗脂肪含量在減少,同樣的結論在馬來西亞鯰魚[19]和石斑魚[20]身上也得到了體現。而針對四須鲃[21]和棕鱒[22]的研究發現,魚類的脂肪代謝與飼料的蛋白水平沒有體現出任何線性關系。
本試驗結果顯示,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在28%蛋白組中均出現了最小值,且整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表明高蛋白會抑制梭魚血液脂肪的代謝。結果與吉富羅非魚、馬來西亞鯰魚和石斑魚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與四須鲃和棕鱒的研究結果不符。可能是因為魚種不同,因此各個種類間脂肪沉淀的程度不同。當飼料中的蛋白質不足,魚類會繼續攝食來維持自身的生長和活動,導致更多的脂肪積累。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魚類對蛋白的需求量也有所變化,關于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體脂肪代謝的影響機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3.2.3 不同蛋白水平對梭魚肝功能的影響 轉氨酶是評價動物肝臟功能很重要的指標,谷草轉氨酶(AST)和谷丙轉氨酶(ALT)是動物體內2種重要的酶,主要參與氨基酸代謝,在機體處于正常狀況時,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較低,當日糧中的營養物質與動物所需不相符合或者動物受到脅迫作用時,特別是當肝臟受損時,將會提高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本試驗結果顯示,隨著蛋白水平的升高,ALT和AST的活性沒有呈現升高的趨勢,意味著梭魚的肝臟組織沒有受到損害,各組梭魚的健康狀況良好,本試驗結果與大黃魚的結果[7]一致。ALT和AST在肝臟中的主要功能是負責將特定氨基酸的1個氨基轉移到另一個氨基酸上,參與氨基酸代謝。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過大都會造成肝臟中ALT和AST水平升高,本試驗中2種酶的活性都沒有隨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說明32%飼料蛋白水平沒有超過梭魚肝臟所能承受的范圍。
堿性磷酸酶在動物的各種組織細胞中普遍存在,在肝臟細胞中活性最高,它是生物體內調節鈣磷代謝、參與磷酸基團轉移的重要調控酶。有研究表明,堿性磷酸酶能改變病原體的結構,從而使病原體能更容易被機體識別和吞噬。有團頭魴的研究表明,當飼料蛋白水平由35%下降到25%時,團頭魴幼魚的堿性磷酸酶活性沒有顯著變化[23];本試驗結果表明,當飼料蛋白含量從26%增加到32%時,梭魚血清中堿性磷酸酶的活性沒有顯著變化,說明梭魚屬于健康狀態,和團頭魴的研究結果一致,類似的結果在星川斑魚上[24-25]也有發現。有關飼料蛋白水平對魚類堿性磷酸酶活性的影響的報道不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飼料蛋白水平在26%~32%范圍內,梭魚形體特征正常,未受影響;飼料蛋白水平在26%~32%范圍內,高蛋白水平會促進血液中蛋白質的代謝,抑制脂肪代謝,對肝功能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