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華平/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校長

諸華平
“自然、自主、自在”的“三自教育”是從戴伯韜教育思想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教育情懷、教育自覺和教育追求。丹陽市實驗學校創辦于2001年,在十七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三次創業:改制試點、公辦民營;易地重建、回歸公辦;三校整合、九年一貫。學校轉型、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科學的教育思想引領,基于深刻的反思、理性的思辯和對教育的美好前瞻,我校以戴伯韜教育思想引領“三自教育”品牌建設,從“基于自然、通過自主、達成自在”的思想自覺到“三自德育”“三自課堂”“三自管理”“三自課程”建設的行動自覺,凝聚了教育改革的共識和合力,營造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發展新氣象。
戴伯韜,丹陽近現代五大本土教育家之一。他出生于江蘇丹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河陽戴家水湖村,最早追隨陶行知先生,是陶先生的十三大弟子之一、丹陽學陶第一人。他畢生實踐“生活教育”;積極倡導科學下嫁運動,大力開展喜聞樂見的“科學小把戲”群眾性科普教育活動;潛心基層調研,推動新中國早期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他編寫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畢生愿望是編寫一本中國人自己的《教育學》。從投身“教育救國”到致力“教育興國”;從踐行“生活教育”到領導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推行科普教育到探索教育科學,戴伯韜的教育人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通過成立戴伯韜教育思想研究會,開展戴伯韜教育思想課題研究,矗立戴伯韜雕塑,開辟戴伯韜陳列館,命名戴伯韜樓、戴伯韜班級,編寫戴伯韜校本教材,進行戴伯韜宣傳周活動,設立戴伯韜獎教資金等多種途徑,不斷擴展戴伯韜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以此形成了我校“三自教育”特色建設的自覺引領。
基于“自然”。在教育原則上,戴伯韜指出:“在抗戰時期,應該上抗戰的課,讀抗戰的書。學校里的全部課程,都要為抗戰而設,都要適應戰時生活的需要。”這一闡述告訴我們,教育要順應歷史潮流,適應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編制課程時,既要重視各科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又要聯系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重視兒童的興趣,重視指導學習方法,重視發展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一闡述又告訴我們,教育要適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把“自然”作為學校教育的原則,強調教育要合乎規律、合乎趨勢、合乎規范。
通過“自主”。在教育方法上,戴伯韜傳承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四個統一”(生活和教育統一、學校和社會統一、學生和先生統一、學習和實踐統一)和“勞力上勞心”的教育主張,“四個統一”和“勞力上勞心”是針當時對教育的割裂、僵化和封閉而言的,其指導意義在于指出學校教育要從根本上解除對學生的束縛,打破學習的壁壘,把學生從被動的死氣沉沉的環境中解放出來。為此,我們把“自主”作為學校教育的方法,強調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達成“自在”。在教育生態上,對于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戴伯韜認為,要用“公約”進行維持和推進:“制裁必須有一個公約”,其實質就是強調制度管理;“用集體的力量來具體運用公約”,實質就是強調民主管理。把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就能維護好整個集體或組織的利益,從而維護好大多數人的利益。
對于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戴伯韜認為,一方面,要解放兒童,放手讓兒童去講,讓兒童去做,讓兒童去想;另一方面,又不能無原則放任,要堅持教師教真理,學生學真理,在這樣的基礎上構建教師愛學生、學生尊敬教師的關系。
對于學校和學生的關系,戴伯韜認為,“個性、才能發展的出頭處應該是自由地,學校應該給以機會和因材施教”,學校應該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為此,我們把“自在”作為學校教育的生態,理順上述三組關系,強調教育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發展主流氛圍、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氛圍。
“三自課堂”: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會勞而無功;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就不會有質的飛躍。知與不知的矛盾轉化的主要一面是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不過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從戴伯韜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出發,我們構建了具有“三自”個性的課堂操作范式:問題串導學、伙伴式助學、表現性展學。以問題串導學體現“自然”,伙伴式助學體現“自主”,表現性展學體現“自在”。
“三自德育”:情意交融的德育觀。“對兒童進行教育,不能抽象地談理論,應充分發揮形象化的教育方法,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逐漸提高到理性認識,以發展他們的智慧。”從戴伯韜情意交融的德育觀出發,我們分層構建了獨特的班級文化:小學部構建了以“班花德育”為主題的班級文化,每個班級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班花進行命名,將德育認知、情感和行動三者融為一體;初中部構建以“名人德育”為主題的班級文化,每個班級以學生自主選擇的名人進行命名,在潛移默化中將德育認知升華為德育信念。“班花德育”建設項目已被列為鎮江市學校特色。
“三自管理”:民主治理的管理觀。“集體就是組織,組織就是工作、學習、生活的一種形態,也是一種工具,就像載著我們向前走的列車。而‘公約’就是維持和推進這一組織,使它在有目的有秩序的狀態中向前進行的軌道。”從戴伯韜民主治理的管理觀出發,我們按照“依法治校、自主管理、民主參與、社會監督”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要求,逐步推進學術委員會、師德委員會、申訴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校長助理團、教師督導團、行風監督團等廣泛的非行政性組織建設,形成了教師、學生、家庭、社會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體系,提高了民主管理的自主效能。
“三自課程”:發展個性的課程觀。“個性,即個人的興趣、愛好,讓他們自由地刻苦鉆研,發揮所長。”從戴伯韜發展個性的課程觀出發,我們有效促進了三類校本課程的開發:一是文體類校本課程,形成了書法、剪紙、篆刻、太極拳等校本課程;二是研究類校本課程,形成了班花德育、計算機編程、心理健康教育、《走近戴伯韜》《學會創新》等校本課程;三是活動類校本課程,形成了“三心暖三月”“名人班花體育節”“戴伯韜教育思想宣傳周”“我們都是一家人”等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課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們研究戴伯韜,學習戴伯韜,追隨戴伯韜,最大的意義就是要充分挖掘他對學校發展的啟迪意義,把他的精神情操、價值信念、思想精髓自覺轉化成我們的改革創新行動實踐。在從戴伯韜教育思想研究到“三自”辦學理念的形成,再到“三自教育”特色建設的創新探索過程中,我校辦學的新氣象在不斷涌現,辦學的個性特質在不斷形成。隨著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戴伯韜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必將為學校的改革發展提供更強勁的精神動力和更充沛的思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