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曉 歡
(太原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自2009年,美國IBM公司引爆“智慧城市”理念之后,我國不少城市也積極加入了這個“智慧愿景”的探索。然而每個城市由于建設背景不同、探索路徑不同,因而在摸索過程中得出的經驗與教訓也不盡相同。太原市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山西省智慧城市的先行區(qū)域,在以“智慧太原”時空信息云平臺為代表的平臺建設、以數字城管為代表的城市管理、以“天眼”工程為代表的民生服務等領域,取得了初步建設成果。從概念提出到落地實踐,太原市關于智慧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的探討在穩(wěn)步進行。
2006年—2011年,在太原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和推動下,我市完成“數字太原”建設、推廣和應用工作,成為首個“全國數字城市示范市”。“數字城市”階段主要完成的建設項目為“一庫、一平臺、五個示范”,分別是:建立數字太原地理空間框架系統,整合全市基礎測繪成果,建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開發(fā)數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開發(fā)太原市基準地價查詢系統、環(huán)保監(jiān)測信息系統、人防地理信息應用系統、藥監(jiān)信息服務系統和數字太原地理信息公眾服務等5個應用示范系統;并將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在35個行業(yè),3個縣區(qū)進行推廣應用。為“智慧城市”的建設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力量和數據儲備。
2012年,我市在“數字太原”的基礎上,由太原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成功向住建部申報“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并編制完成《太原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實施方案》,作為“智慧太原”建設的頂層設計。《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創(chuàng)建目標和任務、創(chuàng)建工作方案和保障體系,各相關單位按照《實施方案》考核指標,啟動太原市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工作。
截至目前,“數字太原”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升級為“智慧太原”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數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升級為“智慧太原”時空信息云平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感知網、基層社會服務、建筑節(jié)能與綠色建設工程、智慧環(huán)保、智慧公交出行系統、智慧醫(yī)療共9個項目已基本建設完成;智慧交通、智慧支付、智慧管網工程、智慧能源工程4個項目已開展工作尚未完成;城市云計算中心、智慧旅游2個項目尚未開展。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已初顯成效,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亟待解決。
1)各部門信息平臺獨立運營,信息不共享。
太原市國土資源局已將基礎信息數據對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全數據共享,且各職能部門運用基礎數據已基本形成各自的信息系統平臺。但目前并未與我市城市公共信息平臺進行接入,存在信息孤島問題,必須推倒部門墻,實現部門協調。
2)各領域工作進展程度不一,距新型智慧城市標準存在差距。
按照太原市智慧城市實施方案,我市9項工作已基本建設完成,4項工作正在開展,2項工作尚未啟動。參照考核指標,部分工作僅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未達標。隨著信息化高速發(fā)展,按照新型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我市面臨新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重新梳理現狀,編制太原市智慧城市總體方案,推進各領域智慧化建設全面發(fā)展。
3)改變僅依靠政府投入方式,需重新審視組織模式。
“智慧太原”建設期間,投入很多的人力、財力,且全部依靠政府進行投入建設,并未調動市場資源,使落實資金成為制約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瓶頸之一。資金從哪里來,如何造血,利益如何合理分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4)智慧城市服務覆蓋面較窄,市民缺乏體驗感。
智慧城市的建設已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市民參與度很小,獲得的服務應用還沒有成型,因此,讓智慧城市的應用和服務覆蓋面更貼近生活,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系統性、階段性和復雜性,隨著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發(fā)展,新評價標準的出臺,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充分結合太原市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建一條具備我市城市特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模式。
我市智慧城市工作分三個階段實現“善政、惠民、興業(yè)”的智慧太原發(fā)展目標。
1)夯實基礎(2017年—2018年)。
實現40G全光網絡;政務云計算中心主體建成;建成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重點發(fā)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務方面現狀基礎較好的業(yè)務。
2)實現產業(yè)轉型(2018年—2019年)。
建設智慧應用,提振產業(yè);聚合生態(tài)圈,全面促進產業(yè)轉型。
3)打造城市名片(2019年—2020年)。
輻射華北經濟圈;引領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全省標桿。
1)摸清家底,對我市智慧城市的現狀建設情況進行全面了解。
2)定好方向,做好頂層設計,分階段,分重點組織開展相關工作。
3)確定我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和組織形式。
4)技術、體制兩手抓,實現各領域信息互通共享,做好考核監(jiān)督和安全保障工作。
根據我市現狀信息基礎構架和行業(yè)應用專項規(guī)劃,確定發(fā)展路線,針對現狀情況確定我市的概念設計,明確確定智慧太原的建設特色業(yè)務模塊。在此基礎上,編制太原市智慧城市總體規(guī)劃,在頂層設計總體框架下,確定近遠期發(fā)展目標和具體的工作計劃,分階段,分重點組織開展相關工作。
建議在近三年內,以“多個行業(yè)、一個區(qū)域”為工作抓手,重點突破“智慧交通”“智慧醫(y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規(guī)劃”“智慧環(huán)保”等6個現狀信息化建設基礎較好的惠民行業(yè)的智慧項目建設,快速提供便民的應用服務;同時以小店區(qū)做為智慧太原示范區(qū),在我市優(yōu)先啟動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的建設,開展“智慧社區(qū)”“智慧園區(qū)”等特色板塊的先行示范建設工作。
建立“一云、二網、三平臺”。“一云”指云數據中心,“二網”指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三平臺”指基礎設施平臺,具體為: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yè)務應用智能平臺、城市運營管理平臺。在統一的平臺上,實現各行業(yè)模塊數據共享、信息融合。
智慧城市全生態(tài)鏈由政府,運營方,設計方,ISV,ICT組成。政府統籌,各部門協同運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運營方統籌投資、總集成和運營;設計方工作以業(yè)務咨詢、頂層設計、詳細規(guī)劃為主;ISV提供行業(yè)化、本地化的內容信息,并提供各行業(yè)模塊的定制化業(yè)務;ICT設備與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
我市智慧城市工作內容具體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基礎設施、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產業(yè)經濟,工作內容如下。
“智慧太原”基礎設施重點工作內容見表1。

表1 “智慧太原”基礎設施重點工作內容
“智慧太原”城市管理重點工作內容見表2。

表2 “智慧太原”城市管理重點工作內容
“智慧太原”民生服務重點工作內容見表3。

表3 “智慧太原”民生服務重點工作內容
“智慧太原”產業(yè)經濟重點工作內容見表4。

表4 “智慧太原”產業(yè)經濟重點工作內容
技術的發(fā)展和市場的需求促進了智慧城市的發(fā)展,國家發(fā)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了發(fā)展目標,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yōu)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太原市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探討還在前行,在建設過程中,各種問題情況不斷出現,需要我們認真把脈,抓住重點,找準切入點,發(fā)展優(yōu)勢項目,再全面推廣,方能完成建設目標,真正實現“善政、惠民、興業(yè)”的智慧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