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女兒生日快到了,問上小學的她,想要什么禮物?她拖著書包和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很淡定地說:“容我想一想。”說完就把這件事忘到了腦勺后。直到我自作主張,買了一輛大童騎的自行車,當禮物送給了她。
現在的孩子,怎么會缺禮物?大大小小的節日,爸媽出差回來,親戚朋友上門,總是忘不了給孩子帶禮物。女兒的小床上,光是毛絨玩具就夠一個小型動物園的規模了……我經常“恐嚇”她,早晚有一天把她那些多余的“禮物”掃地出門。她不以為然,反正新禮物會源源不斷地送來,舊禮物的失蹤,并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身邊的朋友,每每遇到和孩子關系密切的節日,能不出差就盡量不安排出差了,有應酬的也早早地推掉了,就是不想讓孩子失望,想要陪娃娃們買禮物、逛街、出門游玩。這是件挺讓人覺得幸福的事,但我心里卻莫名有點兒惆悵。想起自己童年時,曾無比渴望一件禮物,那不過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時候的孩子,一年到頭恐怕也收不到一件禮物,所以,偶爾收到一件禮物,會記憶極為深刻。
大約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和表哥經常在一起玩。那一天我們到了村里的供銷社,表哥的爺爺正在供銷社門口和幾個老頭閑聊,看見我們兩個孩子過來,就招呼到面前,上上下下打量著,最后把視線放在了我們倆露著腳指頭的鞋子身上。不知道那天他老人家有什么高興事,非要給我們換一雙新鞋子不可。
本來以為新鞋子我只有看的份兒,可表哥的爺爺十分豪爽地也給我買了一雙。那可是一雙帶著三條杠的帆布白球鞋,也是我長那么大第一次穿這么神氣的鞋子。這是一份“從天而降”的禮物,它讓我驚喜萬分、珍惜萬分,每次洗刷干凈,都會到教室黑板下面撿粉筆頭,一點點耐心地把鞋面涂白。
還有一次好像是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冬天來了,放寒假了,春節快臨近了,外出打工的叔叔們從遙遠的地方回來了。其中一個叔叔,好像那年額外多賺了不少錢,他背回家一個大袋子,袋子里面裝著送給家人們的禮物。他變魔術般一件件地從袋子里往外面掏東西,我得到的是一件皮夾克。這簡直讓人幸福得想要暈掉,雖然不是真皮做的皮夾克,但在上世紀80年代,這種東西對于孩子來說,只在電影里才能看得到。
得到皮夾克的那天晚上,剛好村里放電影,我根本沒有心思看,而是穿著那件皮夾克在人群里鉆來鉆去,覺得自己像大俠佐羅,甚至認為自己的形象是閃閃發光的……這件禮物對我的影響太深遠了。后來的許多年,我從北京回老家,總會給老家的孩子們買衣服,也希望他們能感受到當年我快樂的心情。可是孩子們收到衣服,通常只是看一眼,就扔在沙發上。這讓我有點失落,后來終于不再給孩子們帶衣服而改換其他了。
除了這兩次,我能記得的童年禮物就沒有了。那位變魔術般回家帶禮物的叔叔,此后幾年春節回家,袋子里除了自己的棉衣與被褥,就再也沒出現過禮物,不曉得發生了什么。每年寒假都盼望著他早點回來,但回來之后,換來的卻是深深的失望。或許正是這種心理促使我長大成人后,變成了一個熱衷給孩子送禮物的人,我喜歡孩子們圍成一團從我手里爭搶禮物的感覺……可現在,我成了中年人,孩子們也長大了,他們更喜歡收裝在紅色信封里的人民幣或者微信發的紅包。
當然,作為一名中年人,也依然會希望收到禮物的,比如,父親節時收到女兒畫的一幅畫,收到兒子的一條短信,都會覺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