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接到湖北省“三八紅旗手”證書,孟凡帆很詫異———整個武漢東湖高新區(下稱光谷),只有她一個人獲得了這項榮譽。她忍不住說道:“沒想到政府這么重視我們這樣一家創業公司的員工。”
在光谷生物城,36歲的孟凡帆在眾多產業人才中顯得有點另類。9年前,她參與創業的盛齊安生物科技公司入駐武漢,致力于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市場轉化,但至今為止,她所參與研發的項目也沒有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分錢的稅收。
之所以死心塌地留在武漢,孟凡帆說她看重的正是地方政府這種致力于服務卻不急于要回報的態度。孟凡帆的夢想是實現抗癌技術的“中國造”。在這條抗癌路上,她很幸福,因為有一群和她一樣的奮斗者。武漢當地政府最重視的便是人才,孟凡帆公司的領軍人物正是長期致力于研發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發明人黃波及其弟子張一。
黃波曾是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自2006年作為高端人才被引進回國后,他先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3551光谷人才計劃”等多項人才計劃。12年來,他帶領自己的團隊致力于科研技術,從沒有想過要退出。被問及這背后的原因,他說:“政策為我們解決了一切后顧之憂。”
其實,孟凡帆所在部門研發的技術早在2010年左右就完成了,但臨床試驗遲遲找不到醫院合作,審批也卡了殼。當時,由于審批制度不完善,相關主管部門一直無法有效推進新技術的審批,形勢一度讓大家感覺絕望。
在政府的積極協調下,這項技術才開始在武漢多家公立醫院試用。2015年7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取消后,他們研發的成果逐漸被擴展到河南、湖南、天津等省市。
“營商環境就像空氣,創業者身處其中,對其冷暖尤其敏感。”孟凡帆說,在新技術臨床試驗成功后,為了盡快推進物價審批工作,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辦公室專門將省衛計委和省發改委物價審批部門的相關同志請到東湖高新區現場辦公。
孟凡帆身后總有一個隨時準備服務的“店小二”。創業過程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她都習慣于向光谷生物城辦公室求助。去年5月,張一在評副高職稱時因為弄錯了申報程序,需要重新申報,但時間只剩一個下午。無奈之下,孟凡帆只好求助光谷生物城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錢德平。錢德平立即到處聯系,申請加急,讓張一趕上了申報的“末班車”。
其實,不僅是盛齊安生物科技公司,在光谷,每個高新技術企業都有自己的甘當“店小二”的干部幫忙。在他們的幫助下,2017年3月,盛齊安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敲鐘掛牌,正式登陸“新三板”,整個團隊終于聞到了春天的氣息。
現在,有很多城市都向他們發來了邀約函。不久前,孟凡帆還收到了上海市的招才計劃。對方開發區的區長親自來和他們的團隊談,有意向給他們500萬元獎勵資金,還許諾在企業落戶、與醫院合作、建設產業園區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但經過再三考慮,孟凡帆和團隊還是舍棄不下光谷生物城的營商環境。“我們這種創業公司,無法用錢留人,只能盡可能為人才爭取政策。”孟凡帆說,“武漢是一線城市,房價和消費等各方壓力都讓很多外來人才望而卻步,但有政府政策保駕護航,我在這里工作、生活,感到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