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王菊火了。
誰是王菊?你不知道,也不算落伍。綜藝電視節目精心布局的策劃,加上互聯網強大的造勢功能,讓一個普通人紅火起來,比在大街上撿拾一元硬幣還容易。
看多了,我對這類節目有著本能的警惕。你所見的一切,都可能是策劃出來的。王菊這個“土肥黑壯”大妞,在《創造101》節目中,從一開始就格格不入,兩次被判“死刑”,又僥幸復活,而后竟能逆襲上位。
這一切,恰如不少看慣風云的網友所云,全都是“人家選擇讓你看到的故事”。畢竟,講故事的權利、如何說故事、選誰做故事主角、請誰來參與故事討論、如何討論之類,都是可以由幕后策劃者一手把控的。
可是又怎樣?綜藝節目也不易,人家要迎合大眾口味,要不斷創造新奇刺激,才能吸引眼球,帶動廣告,產生經濟效益。活下去,才有可能繼續玩,策劃更多好戲,推出更多妙人。
相互娛樂而已,真假何必深究?
倒是娛樂背后的價值觀導向,確實值得玩味。這回,人家為什么選一個與通常美少女完全不同款的姑娘出來?當大眼睛、小嘴巴、翹鼻子、細腰、細腿、嗲聲嫵媚的粉嫩少女已成為社會公認的“美女”標準時,你有沒有一絲厭倦?

丑人多時,偶爾出個美人,是有新奇感的。
美人多時,偶爾出個丑人,也是有新奇感的。
當然,不能太丑,丑到人家不能接受,就沒得玩了。
王菊之所謂丑,是相對于千篇一律的美而言,其實放到人堆里,不算丑人。
最關鍵的是,她被賦予了超越外形的全新價值導向———精神獨立,活出自己。
不迎合外在的標準去刻意改變自己,咱家就要我行我素,哪怕是一朵再普通不過的菊花,也要開成活色生香的霸王花!
所以,王菊的紅,恰恰折射出了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人極易缺乏的特質———不迎合、不退縮、無視準則、大氣豪放。
你敢嗎?
因為大多數人不敢,所以她紅了。
或者說,那些深諳群眾心理的策劃者們,讓她紅了。
故事如何產生的?不重要!一切故事的傳說,都是暫時的。王菊能紅多久,取決于故事后續創作的立意與精彩度,如何不斷刷新。注定的結局是,此菊亦將成為“明日黃花”。
那時,遠離了舞臺,遠離了各種形式對觀眾的迎合,或許她才會有更深刻、更真實意義上的“做自己”。那時的她,與舞臺上的形象,可有異同?
此際想到的,是另一個在綜藝節目中紅過的人———原創歌手梁博。拿下《中國好聲音》總冠軍后,他拒絕一切商業包裝與簽約,回校繼續讀書。此后,除了唱歌,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
這也是一種“做自己”。梁博與王菊,都是綜藝節目中紅起來的人,也都將回歸各自真實的生活。他們在節目內外的真實度究竟有無差異,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各類直播平臺的涌現,讓普通大眾也可以過把“明星”癮。狂吃、噴火、配音、耍酷等等,展示自我之方式,不斷突破下限……
我只想問一句:不論真實還是虛擬的舞臺,親們是為著取悅別人而表演,還是發自內心地、真實自然地在表達自己?你確定有強大而篤定的內心,于日常生活中怡然自得嗎?
那個時刻,不論身在何處,你必是忘了舞臺,也沒有任何作秀的意識。
這般活法,才是真正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