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
摘要: 創意經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與日俱增,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結果。當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景區文化不再是導游口中枯燥的導游講解,文化賦予了景區以新的活力。本文梳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不同學者不同角度的研究,以及我國成功或失敗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以期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成熟發展。
Abstract: It is that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he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dustry, the culture of the resort is no longer a guide to a guide, the culture has given the resort a new vitality.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various studies of our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our nation's success or failure, to promote the ma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關鍵詞: 旅游業;文化產業;創意經濟
Key words: tourism;cultur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6-0272-02
0 引言
創新是一個時尚的名詞,放在現在,創新無處不在,無處不需。技術的創新會帶動時代的進步,而文化的創新更是為各個領域開拓了一片新天地。1998 年英國政府出臺了《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1],創意經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與日俱增。在此基礎上,國外學者率先開始了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種角度的研究,建立了逐漸成熟的理論模型。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文化傳入中國,“洋”節日迅速在我國流行開來,再加上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愿意拿出一部分錢用來消費而不是存入銀行,出國旅游便成為了熱門項目。國內的大好河山難道對我們沒有吸引力嗎?國內旅游業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后突然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相似的旅游商品街、相似的旅游紀念品、相似的游樂場等等。在傳統觀光旅游方式的支撐下,我國旅游業依托優質旅游資源經歷了 20 多年的持續增長[2]。但單靠優質旅游資源支撐的觀光旅游的形式已經不能夠跟上現代人們的需要。
1 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旅游業向來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大河山川,還是名勝古跡,甚至是探險圣地,處處都有人類的腳印,處處蘊藏著人類的文明。當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景區文化不再是導游口中枯燥的導游講解,文化賦予了景區以新的活力。
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并不是兩個產業的簡單疊加,有學者定義為兩個產業系統構成要素相互“耦合”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多層次、多要素創新系統[3]。事實上,國內很多學者做過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相關的研究。人文地理學博士尹貽梅認為旅游產業的體驗性和參與性特征,以及顯著的產業連帶效應,使其能夠與文化創意產業完美融合,并通過湖南張家界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的先例提出集群式旅游創意產業發展模式[4]。
我國的民族地區在擁有特色自然景觀的同時,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這都是景區可以利用的文化創意素材。國內創意產業的興起幾乎同時引起了對旅游創意的關注。旅游資源豐富的景區自然不愁關注度和客源,那么對于資源獨特性較差的景區,加上適宜的創意產業開發和宣傳,能否打出景區知名度就是做與不做的分別。
此外政府的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這一問題在另一學者的研究中闡明的更加深刻。有學者提出兩個產業融合的三條路徑,即政府角色的發揮、 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立、 人才培養體系的成立[5]。
這篇文章以秦皇島市為案例城市,分析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的路徑,另外有說法兩大產業融合過程中政府應根據不同模式和階段發揮政策引導、 資金扶植、 市場監管等不同作用[6]。政策往往可以促進一個產業的興起,也可以抑制一個產業的發展,在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當中,政府主要發揮良好的政策引導作用和資金支持作用。
2 創意旅游示范
創意旅游逐漸成為了各地景區吸引游客的新形式,國內有很多文化創意旅游項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大概以民族文化創意和歷史文化創意兩大類進行闡述。
云南麗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地憑借著東巴文化、藏文化的區域特色優勢發展勢頭猛勁,但是“一招鮮吃遍天”在如今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中國顯然是不成立的,這些地區同時面臨著二次創業尋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驅動機制問題。資源中內含的知識與信息量越大,旅游者前來獲取和共享的知識和信息,前來體驗異文化風采的欲望也就更趨強烈[7]。
周智生在文中指出,多元化民族特色由于承載著更多的信息、知識,帶給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間,發掘這一特點會帶來可觀的效果。“創意”被認為是決定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8],而在信息時代,旅游產品自然也可以搭上互聯網的便車,張海燕等人指出受到互聯網時代的驅動,企業之間商業模式的競爭已經成為主流[9]。旅游產業經濟必定離不開商品生產及消費,對于這一方面,龍葉先在文中表述,武陵山區苗族特色酒文化傳統,必須根據新的消費者群體的需要,從內容、形式,甚至飲酒器具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發展形勢下更好地發揮其特色資源的功能和優勢[10]。
除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體現,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嘗試。開封的清明上河園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園以主題公園的形式開發都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學者保繼剛指出主題公園作為一種人造旅游資源,重在構思和主題創造[11]。西安大唐芙蓉園主題公園就是將古都西安的帝王文化、歷史及宗教文化、詩歌文化等民族歷史文化元素,有機融入[12],另外配合多處園林景觀,重現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傳說,增加了景區的故事性,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空間被視為某一特定社會的流行意識的反映或者“精神”的普遍感覺[13],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導致新型消費空間的生產[14],在歷史街區被人工改造失去真實性的今天,要認識到游客對歷史街區的真實性感知、地方感是影響游客滿意度、游后行為的重要因素[15]。
3 結論與展望
本文總結了國內各學者對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研究文獻,深刻感受到旅游業正走向與文化創意結合之路,這是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與保護的明智之舉。各地的旅游創新都有成功有失敗,針對當地特色和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文化創意創新是必要的。憑借異質性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對于如今消費群體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創意永遠不會過時。
發展旅游業是越來越多的工業城市轉型和中小城市經濟轉型的選擇。傳統的旅游業主要依靠景區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自身獨特性和吸引力,另外景區的地理位置和宣傳力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如今人工大型游樂場、主題公園、生態館等創意旅游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收效,傳統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也是各景區亟待采取的一項轉型措施。然而旅游業的開發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旅游開發與文化的傳播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人們對旅游的熱情來自于不同文化的的碰撞、吸引,旅游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播載體。
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原真性較好的旅游景點,保護民族歷史景區的原真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點。有學者提到在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中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應用[16],這利于保護旅游資源的原貌,也是對原有旅游資源的擴展和開發來滿足游客的需求。如果將旅游資源的特點利用科技創新進行創意性的開發,以其為主題進行新鮮有趣的旅游項目,既讓游客們體驗到了當地真實的特色風情,自然景觀,滿足更多的游客的體驗需求,又能夠相對保護文化旅游資源。
參考文獻:
[1]徐丹丹,孟瀟,衛倩倩.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文獻綜述[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27(02):105-113.
[2]白凱,原勃.扎根理論下的印象系列分析[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23(01):15-20.
[3]楊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紅艷.文化旅游產業創新系統集聚研究——基于全國31省市的PEF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2016,31(04):81-96.
[4]尹貽梅,魯明勇.民族地區旅游業與創意產業耦合發展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03):42-48.
[5]付瑞紅.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路徑[J].經濟師,2012(09):16-17.
[6]王欣,凌天宇,楊文華.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中政府作用的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8(03):117-120.
[7]周智生.多元文化資源整合與區域文化旅游創新發展——以云南麗江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01):84-86.
[8]韋復生.耦合與創新:民族文化創意與區域旅游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的新視角[J].廣西民族研究,2011(01):174-179.
[9]張海燕,龍麗羽.基于互聯網的民族地區文化旅游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04):60-66.
[10]龍葉先.旅游開發形勢下武陵山區苗族傳統特色酒文化創新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6,18(03):55-59.
[11]保繼剛.深圳、珠海大型主題公園布局研究[J].熱帶地理,1994(03):266-272.
[12]張祖群.基于民族歷史文化元素的仿古主題公園的現代價值——以西安大唐芙蓉園的文化空間解讀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2,25(06):109-114.
[13]保羅·諾克斯,史蒂文·平奇著,柴彥威,景秋等譯.市社會地理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4]Zukin S. Urban Lifestyles: Diversity and Standardisation in Spaces of Consumption. Urban Studies,1998,35(5-6):825-839.
[15]謝滌湘.歷史街區游客的地方感知與行為期望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文化)[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2016:12.
[16]單緯東,許秋紅,李想,譚可.科技創新、異質性文化旅游資源與旅游競爭優勢[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4):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