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2018年過半,證監會對IPO企業審核趨嚴態勢持續,通過率52%,過會企業數量和籌資額相比同期大幅減少,其中被否企業財務問題突出。在企業上市過程中,會計師的審計質量至關重要,本文從審計風險管理角度,為IPO審計提出相關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IPO審計;審計風險;風險控制
一、IPO審計概述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一家企業或股份有限公司首次通過證券交易所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出售其股份,通過這種主動融資手段募集資金以用于企業未來的發展。而IPO審計就是需要在擬上市公司申請公開發行之前,由注冊會計師對其做出最近三年及一起的審計報告等的審計工作。這項工作在擬上市公司申請IPO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份客觀公允的IPO審計報告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資者與發行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市場參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同時也可以避免財務造假公司上市,對正常的市場經濟活動造成不良影響。
二、IPO審計特征
(一)時間周期長、程序繁雜
擬上市公司從股份制改制到最后上市日,通常時間周期在3年左右。會計師審計的流程主要包括前期盡職調查中的審計規劃、股份制改制中凈資產數額的驗資確認、股權轉讓和引進戰略投資者時股權結構變化的審計和驗資、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報表審計內容和股票上市前的發行驗資工作。
(二)工作量大、內容多
由于監管機構對企業上市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和審查力度,與常規企業年報審計相比,IPO審計的工作內容會更加的復雜。根據證監會的頒布的《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信息披露實施細則》,需要會計師提供三年一期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業務重組系列審計報告、股份制公司改革驗資報告、盈利預測審核報告、內部控制鑒證報告、非經常性損益專項審核報告、執行新會計準則備考利潤表審閱報告、控股股東或大股東最近一年及一期審計報告等諸多內容。
(三)合作機構眾多
上市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整體性工程,需要擬上市公司個部門層級和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通力合作。這就涉及到需要會計師與其他方面進行反復的溝通、協調,以有效對接、密切配合。
三、IPO審計存在的風險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4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審計》中內容,主要提示了如下幾項風險
(1)在IPO審計的質量控制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未能充分了解目標企業情況;未合理評估自身的審計勝任能力對項目來說是否足夠;審計人員缺乏獨立性和專業能力;
(2)對于目標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中,審計人員未能正確判斷內部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以及其內部審計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表重大錯報中,未能將其于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
(3)在對已審計報表的文件進行核對時,審計人員未能注意到招股說明書中內容與引用的已審計報表中財務信息是否一致和準確。
(4)對于目標企業的非正常盈利增長和非常規交易,審計人員未能有效的進行搜集證據、深入調查以形成正確的分析判斷。
(5)對于關聯方認定及其交易問題中,審計人員未能在查閱書面資料方面進行其他實質性的審計;未能正確識別目標企業在申報期內對關聯方進行注銷或非關聯化等行為的實質;未能重視判斷企業重大關聯交易的合理性。
(6)對目標企業收入確認和成本核算的審計方面,審計人員未能結合企業所處行業的特殊性,例如針對獨特的銷售模式下的收入確認進行合理判斷;未能發現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等數據中的異常情況;未能對企業成本核算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進行有效分析、未能進行充分的行業分析,找到企業毛利率異常的實質性原因。
(7)對企業的主要客戶和供應商未能進行有效的審計程序,以對其主要交易的真實性合理判斷。
(8)對企業進行資產盤點時,未能發現例如多處存放或由他人保存或控制的存貨;未能注意到貨幣資金的受限或固定資產等抵押質押情況。
(9)在對企業貨幣資金實施盤點時,對大額現金收支交易,未能進行有效判斷,忽視了其和內部控制的相關性;忽視函證等外部證據的重要性。
(10)在財務異常信息的審計方面,未能將企業申報期財務數據與企業歷史數據進行有效的縱向對比以及與同行業之間財務數據的橫向對比,以發現其中財務指標數據的異常變動情況;
2018年初截至5月8號中國證監會受理IPO首發企業共計96家,其中過會50家,未過會38家。過會率為52.08%。未過會企業中,從財務審計角度來看,其被否原因主要有:財務真實合理性問題(34家)、持續盈利能力問題(27家)、供應商及客戶問題(24家)、關聯方交易問題(24家)、內部控制問題(16家)。
可見,許多擬上市企業存在著以上一個或者多個財務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其申請被否,例如:
財務真實合理性方面,深圳明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報告期期間主要產品單價呈現下降趨勢,而其綜合毛利率卻逐年分別為25.43%、26.85%和32.43%,其真實性存疑。
持續盈利能力方面,美聯鋼結構股份有限公司報告期內凈利潤的變動趨勢與營業收入的變動趨勢存在顯著不一致,被質疑其持續盈利能力是否能長期保持穩定。
供應商及客戶問題方面,廣州信聯智通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客戶和最大供應商都是華潤集團旗下公司,且前五大客戶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90%以上,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額占總額的80%以上,對客戶和供應商有著嚴重的依賴情況。
關聯方交易方面,廣東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審計期內與關聯方有著大量、多次的關聯交易行為,存在關聯方為公司進行成本分攤,費用承擔或是利益輸送等行為的疑點。
內部控制方面,南通冠東模塑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財務報表與原始財務報表相比,有著顯著差異,此差異的形成被質疑是否是企業內部控制不完善導致的會計工作不規范、賬外賬等問題造成。
四、IPO審計風險管理策略
(一)完善IPO審計監管體系
我國相關法律建設方面,《證券法》對達不到發行標準的發行人,或者是以不正當手段欺騙審核部門的發行人,罰處融資金額1%-5%的罰款數額。這樣低程度的違法成本使得很多企業有了進行財務造假,報表粉飾的動機。應增加市場終身禁入、吊銷注冊會計師資格等處罰辦法的處罰力度。同時,應當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功能,在預披露階段鼓勵媒體積極宣傳傳播,加大廣大投資者對擬上市企業的關注,打開社會各界對預披露材料的詢問和質疑通道。
(二)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勝任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IPO申請未通過的主要原因中,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關聯方交易等問題,以傳統的企業審計視角是不容易發現、判斷并作出正確的審計結論的。因此前期的盡職調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會計師事務所應通過對企業的歷史沿革情況、所處行業的特點、競爭對手的狀況、以及自身特殊的銷售模式、盈利模式、經營情況、獨立性等方面的調查,應用風險導向的審計思想,使風險評估程序前移,從而不僅僅是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進行審計。這就對更高素質的審計人員配置、建立健全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和組織結構建設提出了要求。
(三)增強擬上市企業股東責任意識
良好的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審計錯報風險,而一個有效的內控體制建設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良好的股東責任意識。審計人員可以從股東和管理層的行事風格和個人品德中看出其對投資者的責任意識,如果其責任意識淺薄,企業內部控制往往有效性很弱甚至完全失效,審計風險便會大大增加。因此,加強股東責任意識才能夠更好地實施公司內部控制,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李素平.IPO審計風險及控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2]張夢潔.IPO財務舞弊審計失敗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6.
[3]張曦.IPO審計風險防范策略探討[J].審計月刊,2013(5).
[4]盛劍紅.淺析IPO審計舞弊的原因及對策[J].財務與會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