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后,中國企業走出去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本文從國有企業在海外經營出現的問題入手,引入重點企業案例簡析,參考國企改革及國家經濟策略變革進行理論分析,進而提出應對類似問題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國企;走出去;跨國經營;謀略
一、前言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初現規模,到2013年國家正式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達到了新的高潮。企業走出去的形式從最初的產品到企業基建投資,再到金融領域,最后達到產業集群布局,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實現了規模發展。根據德勤發布的《2017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指南》,2016全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到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覆蓋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在所有走出去企業中,國有企業占絕大多數,從2010年的國有企業占比66.2%到2014年中國百強對外投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占比84%,在此情況下,難免使得外界對國企背負國家戰略,具有政策導向提出質疑。
在政策導向下的國有企業走出去中,面臨著資源配置效率低,資源浪費,國有資產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一些不具備海外投資條件,諸如技術更新慢,管理落后的企業為了完成指標、轉移落后產能而盲目開拓國際市場,這勢必在國外市場上處于劣勢,在技術和標準層面受制于人,進而導致企業利潤率低,出現連年虧損現象。所以,國企走出去的同時,必須要掌握跨國經營的新謀略,掌握經營的新方法。
二、國有企業“走出去”案例簡析
案例一:某建材集團旗下進出口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海外水泥廠EPC總包工程,屬于國資委監管企業,市場主要集中在中東,以及東北非區域。水泥建材的生產屬于國內的過剩產能,開拓國外市場對于轉移我國過剩的水泥產能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項目招標開始就面臨著其他國有企業甚至集團內企業的競爭(此建材集團與另一建材公司巨頭已在2016年下半年進行戰略重組,在以后的招投標及建設過程可以有效規避這一情況)。這種競爭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壓縮了中標企業利潤空間,難以實現盈利。但是出于政策導向,該企業最終進入項目建設。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由于該企業施工現場管理粗放,檔案管理落后,不能及時記錄合同更新及備忘,造成在后期與業主產生合同爭議后完全處于被動。此外,該企業在項目執行中還存在安全意識淡薄、人員管理及項目管理照搬國內落后的管理方式,嚴重影響了企業經營效率。上述問題導致該企業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每年都會出現人員傷亡的惡性事件,項目工期嚴重拖延。在項目結束期,對于對收尾工作沒有經驗,過于重視項目PAC證書(階段驗收證書)的獲取,忽視最終的財務審計及FAC證書(最終驗收證書),導致項目已竣工卻背負巨額稅務罰款,人員限制離境等一系列問題,使本應盈利項目出現虧損,影響國家和企業聲譽。
案例二:A集團下屬工程公司在海外主要從事水利水電相關的基建工作,涉及蓄水池、輸水管道、泵站等。該公司在海外市場長期與中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公司及中國民營類水電施工公司相互競爭,2015年在中東某國簽訂近39億人民幣的工程項目。該項目屬于A集團在西亞地區的第一個項目,帶有集團公司戰略性質,在項目簽訂伊始,過于看重合同額,沒有充分考慮當地不可抗因素,沒有深入了解當地政府及企業的辦事風格和效率。2016年國際油價持續下跌,該國多個項目擱置,付款不及時。該項目業主縮減該項目的規模一半以上,同時縮減工期。對于A集團而言,由于項目施工人員、原材料都已經進駐,資金占用量大,并且業主使用英國技術標準對項目進行監控,對技術不達標現象繼續延遲付款。這種情況下,該項目公司沒有專業的應對措施,沒有專業人才對接業主和當地政府進行索賠和談判,面臨巨額虧損,造成國有資源流失。2016年底,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進駐該項目進行監察。
三、國有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的八大新謀略
(一)淡化政府策略
政府應對國有企業走出去進行有效的引導,注重服務職能,簡化審批手續,為國有企業走出去創造便利條件而不是設立硬性指標任務。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增強企業主動性,進而自主開拓國際市場。
(二)國有企業主動進入國際市場
政府要引導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競爭者,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積極參與到國際合作和競爭中去,政府不為國有企業虧損兜底。另外,政府還要加強保護措施,一是要對我國企業頻繁面臨國外政府不公平待遇的地區進行有效的限制投資,二是要有效利用外交手段進行交涉,發揮經參處實際職能,對企業提供相關法律指導,減少損失,保護人員、財產安全。
(三)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促進公司產權獨立化,股權分散化。國有企業經營者要更加注重企業效益,積極構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高效化。加強風險內控管理,提升人員素質和人才配備,健全公司內部管理機制。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轉變國有企業職能,加快技術創新,淘汰落后技術和管理理念,引入相機治理機制的設計。
(四)增強自主意識
國有企業要增強自主意識,參與國際競爭要有步驟,有策略,有中長期規劃,不能在自身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一味的走出去。同時,國有企業要努力增強軟實力,在技術和專利知識產權方面要依據國際標準,面對經濟糾紛和爭端中,負責任的利用法律和世貿條款維護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
(五)推進供給側改革
目前國家正在推行供給側改革,在國有企業層面,集團化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必須推進企業解決“大而不強”的弱點,加快國有企業重組合并,調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嚴重、技術水平低的同質化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效益和質量,關注企業成本。參考供給學派的理論實施減稅政策,進一步落實“營改增”的實施,使減稅優惠真正惠及企業,進而降低企業成本,側重實用技術研發的投入,促進企業技術革新,釋放生產力。
(六)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性改革
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性改革,在結構,體制和戰略方面進行創新,促進企業創新產業鏈的建成。重點推進實施“三去一降一補”,使國有企業在新模式下化解過剩產能,摒棄低端產能,自動自發的轉向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方向,從而使國有企業在國際經濟中更具有競爭力。
(七)提升企業綜合能力
國企要想“走出去”,就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產品、資金、設備、技術等硬件上,企業的文化建設、外在形象和品牌戰略等軟件也是關鍵因素。為此,應當建立起與駐外使館及機構的聯系渠道,定期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情況,并通過他們將企業的情況傳遞給所在國政府和民眾。
(八)抓住機遇,發揮優勢
我們面臨著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出口以及國家在信貸、保險等方面給予幫助等新的發展機遇。國企“走出去”有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國企“走出去”也有自身經濟、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與私營企業相比,國企綜合經濟實力較強,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和裝備也比較先進,更適宜“走出去”開發國際市場。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了國企走出去和跨國經營的具體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可以為今后的國企走出去提供參考,進一步提升國企的跨國經營的水平,帶動我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敦憶嵐.新時期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問題及對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24
[2]馬建威.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績效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