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閣
【摘 要】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土地合理科學地規劃對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土地規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中介紹了在土地規劃的基礎上,分析了沒有規劃或規劃不合理的問題,其中有交通、污染、生態環境等問題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的影響,并提出有效避免或緩解這些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土地規劃;社會環境問題;影響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數量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等特征,一旦利用不合理,就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目前,我國的環境退化已經很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要避免環境問題的產生,就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而合理利用土地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作指導,因此土地規劃的有無或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環境問題的發生與否。
一、土地規劃的概念
土地利用系統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綜合作用的系統,它的影響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區位因素。因此,完整而科學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應能全面綜合的反映一定規劃期限內,規劃區域范圍內的區位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情況,規劃指標的實施能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三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切實保護耕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土地規劃對環境的影響
(一)城鄉居民點用地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變大,越來越多的占用農業資源,這一現狀不僅造成了土壤物理狀況的破壞,同時也影響了土壤系統的價值功能;城市和農村的定居點的占領耕地通常在鎮上質量農田和菜地,新發展排序開墾更多的土地不僅是分布式遠程、質量差;擴張規模的城市和農村的定居點,大量的城鎮人口,導致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增加,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促進水資源的消耗,同時,緊隨其后的是形成的污水排放增加,導致急劇惡化的水質,嚴重影響了城市和農村環境,進一步加劇了水危機;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垃圾、污水排放很容易讓不平衡的生態環境、物種損失,生態系統功能障礙;城鄉居民點用地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則主要是通過生活煙塵、油煙的排放造成的,由于居民生活燃氣化率不高,餐飲業的油煙污染排放控制不嚴格都是影響大氣質量的重要原因。
(二)農業用地對環境的影響
大量陡坡地和低坡地開發成為耕地,造成河流源頭保水能力下降,遇到雨量豐富的年月,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資源的破壞,同時,大量的沉積物水侵蝕遷移造成渾水質量、河床、河流堵塞;建設農業灌溉和排水措施來改變灌溉的農業生產條件、排水使失去大量的有機物質和微量元素,導致土壤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生產能力的土壤。大量使用殺蟲劑和化肥,大量的糞便和水產養殖畜牧業產生的過程,加深的育種水域富營養化,水污染;農業生產噴灑殺蟲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像物質是分散在大氣中,在大氣層的不利影響。增加農業土地有一個積極的環境影響,建設生態農業土地可以玩節水,提高滲透率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農業土地也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O2以及吸入凈化功能的塵埃等,以提高地下水補給的能力,減少土壤侵蝕的風險,山體滑坡和其他地質災害,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受干擾的維護地形;坑塘水面的增加還可以擴大水域面積,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人工水生態系統,增加空氣濕度。
(三)生態環境惡化加快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規劃,或者規劃不夠合理,或者規劃沒有得到實施,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的過快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提高,人們為了生存而大面積毀林開荒、陡坡開墾、圍湖造田、灘涂開墾,開發荒草地和濕地。林地、草地和濕地面積的減少降低了環境質量,陡坡開墾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圍湖造田和灘涂開墾降低了湖泊的調蓄能力,容易誘發洪水災害。農業生產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土地沙化、污染和退化。
(四)生態用地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很多方面,但總來講這些影響都是積極的。例如,通過蓄洪可以讓水質更好,這樣可以讓土壤更加肥沃,讓農作物長勢良好。同時還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氣候的作用,從而讓氣候正常減少旱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這樣不僅能夠讓增加草地、林地、濕地等生態物種,讓生物種類多重多樣,從而達到生態平衡。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改善本地的環境質量,在調節氣候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地表水中各種污染物的濃度、凈化水質、維持生態平衡、防止鹽水入侵、補注地下水、緩沖和減除洪患等功能。
(五)水利設施用地對環境的影響
水利設施在產生巨大正面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明顯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水利設施周圍環境中,在它的下游區將直接或間接造成不利影響。改變生物在環境和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物種遷移,導致變化的生物群落變化和生物循環系統;水利設施可能誘發地質環境災害,如山體滑坡和引發崩盤的山、河流侵蝕可能形成泥石流可能威脅到正常生產和生活安全,在大壩附近的河水,河上游庫區泥沙淤積,河水沖的速度減少河下游輸沙量下降。河流侵蝕的河岸和淤泥沿河岸沉積的平衡被打破,原來的水平下游土壤不肥沃的淤泥補充、土壤質量開始下降。
三、土地規劃利用與城市環境建設的協調重點
(一)處理好資源稀缺與環境建設的關系
土地資源的稀缺決定了我國城市中心區必須走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內涵式建設道路。無論是傳統的純商業性的市中心區,還是現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綜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務區,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為特征。在這種環境下,硬性規定各公共設施建設單位達到一定的綠地率未必是一個好辦法,實際也難以執行。所以,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對區內單個項目可以不作綠地率的硬性規定。城市“綠肺”可以通過集中建設得到彌站,即在區內集中一定面積的用地建設大片綠地。當然,與此同時還要有“見縫插綠”的城市文明和社區文化,以把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合理配置空間資源
土地資源的空間配置應該以供給方面為主導,確保對城市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土地資源供給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換作為實現城市存量土地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對于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當前節約耕地、充分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優化城市結構、拓展城市建設資金渠道、促進城市更新與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為了能實現長期的生存的發展,在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審視和批判后,人類終于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控制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范圍之內。人類必須約束污染和浪費行為,對可更新資源的使用率應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內;不可更新資源的耗竭速度不應超過尋求可更新資源作為代用品的速度;廢棄物排放量不超過環境容量,使自然生態過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代際之間的公平,它要求當代人在追求發展與消費的同時,不應剝奪后人本應享有的同等的發展和消費的權力。其二是指代為之間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間,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四、總結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就必須盡可能協調好城市土地規劃與城市環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化解兩者的矛盾。只有正確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并制定出最為科學合理的城市土地規劃,才能使城市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翟銘.土地規劃過程中環境影響識別的主要內容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1(4).
[2]郝麗梅,李淑榮.論土地規劃對社會環境問題的影響[J].管理學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