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榮娟
【摘 要】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水產養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果不對養殖過程嚴加控制,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對水產養殖污染的防治已成為我國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從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類型入手,對其控制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污染;控制對策;水產養殖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水產養殖作為我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快速興起與發展過程中,由于管理方法存在一定落后性,導致水產養殖對當地水質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因此,深入分析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類型,并對污染的治理措施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水產養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水體呈現出富營養化
在進行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因為淡水養殖密度較大從而選擇使用凈圍精細養殖高密度放養,這種方法一旦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水體中的氮磷營養元素進入養殖環境中去,養殖環境中的水體就容易出現富營養化。水體一旦呈現出富營養化就容易造成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使養殖環境中的水體透明度大大降低,造成植物死亡以及水環境中的生態系統惡化。對于水產養殖中采取網箱、網圍等養殖方式的水體生物降解能力低,加速了水資源的富營養化,對水環境造成破壞,導致養殖的產品死亡。
(二)微生物污染
水產養殖環境中的污染還包括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會對水產品造成一定的影響。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病原蟲等,一旦這些微生物對水體造成污染,就會威脅水產養殖中的魚群、蝦蟹等,給水產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三)物理及重金屬污染
在進行水產養殖的工作環境中,會使用一些機械設備參與到生產環節中去,這些機械設備中存在著機油等容易對水體環境造成影響的材料,也會對水體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對水產養殖造成污染的還包括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會存留在水產品體內,對水產品造成威脅。重金屬污染源主要包含2個方面,外來環境進入到水產養殖區域中去;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含有重金屬的魚藥,造成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
三、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控制對策
(一)強化管理,設置合理的制度
1)相關的環境部門要強化對水產養殖的管理,設置合理的水產養殖制度,保障水產養殖在一個可以把控的范圍之內開展。做好水產養殖區域的規劃,深入了解水產養殖所在生態環境區域的承載能力,設置合理的水產養殖規模。2)在水產養殖管理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水產養殖制度,設立水產養殖技術人員的責任制度與考核機制,要嚴格審查水產養殖的資質,保障水產養殖區域內環境保護的力度。3)對相關的水產養殖區域進行監測,避免偷偷進行水產養殖的現象,定期監測對水產養殖區域的水資源環境、土壤環境以及空氣環境,檢測水產養殖區域內的環境是否達標,如果沒有達標,就要責令水產養殖人員停業整頓,整治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嚴重的要進行處罰,或者吊銷水產養殖的生產資質。只有從根本上確立水產養殖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責任,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對策,促進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綠色健康發展。4)研究激勵政策,促進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目前水養殖廢水處理難以推廣的主因是處理成本高,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建議建立養殖廢水循環處理綠色補貼制度,并重點推廣。此外,需加大水資源保護宣傳力度,建立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廣大群眾檢舉揭發環境違法行為,創造良好的生態保護氛圍。
(二)水循環處理水措施
普通養殖廢水和養殖尾水的凈化處理有物理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每種處理措施都有其優勢,并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物理修復措施多是利用各種人工材料或利用機械對養殖環境施加物理影響,諸如換水、曝氣、篩網過濾、潑灑沸石粉和石灰等,來吸附或消除有毒有害物質。但這類措施通常需要較高的投資和運轉費用,其持續周期短,效果有限,常作為水體治理的一種輔助手段。化學修復措施多是把化學制劑投放到水體中,通過與污染物發生氧化、還原、沉淀、絡合/聚合等反應,使污染物從養殖水體中分離、降解、沉淀,如采用高分子吸附劑等,把生物降解部分作為固體基質包被為生物膜后,進行水產養殖循環水系統的高含量氮的去除。有研究用聚合水凝膠去除養殖廢水中的氮磷,磷酸鹽去除率可達95%,亞硝酸去除率可達85%,硝酸鹽去除率達52%,有效減輕養殖廢水排放氮磷的負荷。目前已有多種水質改良劑和水質消毒劑,并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大量應用易產生次生產物,加重水體自身凈化負擔,也易引起水產品品質退化。在污水處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水處理技術,逐漸應用到養殖廢水凈化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泡沫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臭氧氧化技術、再生粉末活性炭水處理技術以及新材料(如新型光催化材料、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絮凝劑等)。但這些措施存在投資大,應用環境要求高,成本高昂等問題,或者因應用后殘留在水體中的物質對魚類有副作用,限制了其推廣和應用。
(三)調整養殖方式
在諸多條件的限制下,養殖戶應該調整養殖方式。首先,對于某一養殖面積中的養殖生物要進行合理的安排,由于養殖環境以及人為干預的情況不統一,養殖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也會對養殖最終的產量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建議養殖戶在某養殖面積中投放多種養殖生物,種類豐富的養殖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養殖空間,還可以利用不同種生物之間的互補效應達到更高的生產產量。例如,可以在這里利用水草養殖羅氏沼蝦。
(四)規劃養殖面積,優化養殖結構
水產養殖的面積一旦過大就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外來的營養物就會大量的輸入,這種情況超出了水環境的自身調節凈化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規劃好養殖的面積,進一步優化養殖結構。我們在養殖之前必須要弄清楚殖水體對營養元素的負載能力,確定水體的養殖容量最終確定合理的養殖密度。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水產養殖若是只養殖一種產品比養殖多種產品更加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因為多種生物之間能夠實現對餌料的進一步利用和轉化,從而減少水污染
四、結論
在水產養殖中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效地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質,更好地確保漁業生產的質量。加強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監管,減少或消除各種污染,以更好地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瑞高.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探討 [J].江西農業,2016(14).
[2].楊庭歡. 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現狀及其控制對策[J]. 南方農業, 2017, 11(14):92-92.
[3].楊承兵. 試析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 農業與技術, 2017, 37(5):109-110.
[4].葉飛 .江蘇省水環境農業非點源污染綜合評價與控制對策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 2016(11):125.